乍暖还寒时,诗歌暖人心。2月23日,一群来自成都和德阳的知名作家、诗人、诗评家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聚首成都宽诗堂参加德阳籍诗人汪贵沿的“诗电影”作品分享会。省作协副秘书长、创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四川作家》主编黎正明在分享会上介绍,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之所以主办此次活动,就是为落实省作协九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关于“推动与影视、戏剧、网络视频等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工作部署而开展的一次创新与尝试。
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德阳市作协主席、作家潘鸣,省委讲师团宣讲专家、诗人陈修元,著名诗人蓝幽,德阳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周中罡,德阳市作协副主席、词词赋家冯再光,成都市青白江区作协主席、诗人李龙炳,成都新都区作协主席、作家谭宁君,著名书法家王昌宁,著名城市策划专家、诗人健鹰,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严利,诗人汤加林,媒体策划人徐国才,油画家邓武,作家刘香琼,摄影家姜耀松等参加。
20 世纪以来,中外电影界开始涌现一些新颖的视导人才,创导并摄制一些具有诗意的电影。他们把诗的想象、象征、隐喻、节奏等诗歌技巧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去,使电影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这种新颖的摄制理念逐渐形成为一种电影制作的新概念,而造就了所谓“诗电影”。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更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很多平台做了诗歌视频,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诗电影”的榜样,这种意象拍摄的表象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
分享会上,大家观赏了汪贵沿的《太湖是一朵莲》等多部“诗电影”作品。
与会者对汪贵沿的“诗电影”创作水平表示赞赏与肯定,并一致认为,诗歌给予电影无限的意涵生成空间,而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内涵,诗歌借助于电影而获得了重构,脱离了纸媒,获得了光影、音乐的丰富再现和阐释,而有了新生命。因此可以说,诗歌与电影的互动与结合,构成了彼此的新生命,为人类的视觉、 听觉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享受境界。“诗电影”更能表现诗歌的美学,它将诗歌从平面变成立体意象,从画面中更加突出诗歌的张力,用“朗诵+画面+背景音乐+文字”来提升诗歌的魅力,这种叙事艺术中,意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观渗透着人物心绪,延伸着人物性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从而大大拓展了美学时空,以有限的在场景物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大家认为,无论是“诗电影”还是诗改歌词都是为了让诗歌走进人间烟火 ,让我们更加热爱诗歌,和诗歌终身相爱,活到老爱到老。
据了解,德阳籍诗人汪贵沿近年致力于“诗电影”诗创作。其早期散文诗《故乡之思》,在中国电视报节目刊登载,《太湖一朵莲》在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播出,《太湖是一朵莲》和《月亮是乡愁的影子》被编入中学生视频教材。2018年,其诗歌作品被上海国际艺术节“爱在江南”主题,选入个人专场由政府主办在大剧院举办诗歌音乐朗诵晚会。除此之外,其多首诗歌被改成歌词,做成MV进入KTV点歌台和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大家唱音乐等播放平台,还被中国音乐平台年度排行前十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