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名,赴一场回家的盛宴
侯志明书记亲笔题字,写下“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曾在散文《达古的春天》中写到:“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而且总要回乡……回乡是需要理由的,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之一。”
作家回家,理由是文学!
蓉城的四月,正是“花重锦官城”的最美时节,阳光温暖柔和,充满希望和热情。经过前期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备,4月24日,四川省作协“作家活动周”正式开启。
作协工作人员早早的在酒店等候,并为回家的作家们备下了文学礼物
受邀回家的作家代表们早早地做好准备,踏上回家的旅途。“列车与铁轨撞击的声音和我的心跳融为一体了,我昼夜不停地奔赴成都平原,只想为一场文学的饕餮盛宴,增加一点大巴山土家男人的食材”,旅途中,来自达州的马济跟大家分享了自己激动的心情。作家们纷纷用深情的文字书写和记录下感动的瞬间。
“能与更多的作家们分享和畅谈创作成果,我会把他们的经验,带回给攀枝花的朋友们,和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次来到省作协,心里难抑激动之情,希望尽快见到大家,我的心已飞向你们。”
“文学是夜空中的星星,它照亮我回家的路。”
……
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27名基层会员作家,农民、医生、教师、矿工、自由撰稿人……此刻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川作家。踏上回家的旅途前,作家代表们纷纷录制视频,先一步将自己激动的心情传递给家人。
25日清晨,四川省作协一楼大厅铺满红毯,盛情而隆重地等候回家的亲人们。“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的签名墙,以芙蓉花和大熊猫“团团、圆圆”作为点缀,静静地等候在鲁迅雕像旁。作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鲁迅先生一生为人民而创作,在四川作家回家的特殊时刻,我们请文学大师一同见证:让作家回家,不仅是回到组织的怀抱,也是让大家牢记文学书写的根脉。
作家们在作协各部门参观留影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作家代表们依次走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星星》诗刊杂志社、《四川文学》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巴金文学院……握着家人的手,诉说着多年未见的感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合影留念。
徜徉在文学的春天里
欢迎仪式上,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向回家的作家代表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回家是每个游子内心深处最厚重的情感。我和在座各位一样,无论离家多远、离开多久,都时常有一种回家的渴望。对于作家来说,无论是老骥伏枥,还是风华正茂,内心深处一定是把作协当成永远的家园,在逐梦星辰大海、攀登文学高峰的征途中,一定希望常伴家的温馨和慰藉。回望省作协70年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四川每一位作家、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是参与者、亲历者,都是四川文学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希望通过此次丰富而有意义的文学“回家”之旅,为作家们镌刻下醒目地四川省作协印记,留下难忘的文学记忆, 从而激发出强劲的文学动力,潜心创作,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热烈的掌声响起,此时此刻,大家或许无法用更多的言语去表达内心的兴奋与感动,只有将这份热情倾注在雷鸣般的掌声里,久久不愿停歇。
来自甘孜州的曲央降措,在收到邀请时内心既兴奋又惶恐,因为害怕自己不够优秀,甚至有过放弃参加活动的想法,最终在大家的鼓励下来到省作协和家人们相聚。来到这里以后,家人们的谦虚和善让他倍觉温暖。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他作为作家代表发言,感慨万千,“感谢省作协组织这次活动,让高海拔来的我,心中充满温暖。有了作协的这个家,我今后的文学梦会更加坚定,有了作协的这个家,在写作的道路上我将不再畏惧孤独,也不会轻言放弃。我会记住这次美好的回归。回到高原,我将把这份温暖传达给身旁写作的朋友们,我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有个家在红星路二段85号,只要想家了,我们随时都可以回来看看这里的亲人们。家是我们基层作者坚强的后盾,是我们迷茫中的明灯。”
作家温馨在工作的矿场录制回家视频
温馨是来自攀钢的一名矿场焊工,常年与大山、矿石、机械为伴,在她发来的回家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她正在一线的作业现场,一身工作服,戴着安全帽,身后是大型的矿场,忙碌的作业工人。她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内心的感动,“矿场的环境是恶劣的,生活是枯燥的,诗歌给了我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诗意染绿了我枯燥简单的生活。世界上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感谢我们的娘家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举办的这个“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的系列活动。家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是永远的牵挂,是失落心灵的避风港,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与安置,是我们发奋求知的原动力。”
“回家留张影”“春天一堂课”“致敬大师”“名编面对面”“名家零距离”“文学一家人”,为家人们精心准备的活动陆续展开。
在阿来书房开启的“春天一堂课”,阿来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与作家代表们进行坦诚的文学交流,激励大家用知识提升眼光,以文学唤醒生活;在李劼人故居“菱窠”,作家代表们向李劼人雕像敬献鲜花,重温一代文学大师的精神,传承文学的责任与担当;与《星星》诗刊、《当代文坛》《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的主编、编辑们围坐在一起,相约春天的一盏茶,面对面地畅谈当下文学写作的方方面面;与谭楷、伍立杨、李怡、蒋蓝、张勇、潘朴等文学名家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经验。
老作家孙贻荪与同行作家分享他当年听李劼人先生讲课时的情形
“致敬大师”活动中,91岁高龄的老作家孙贻荪,对李劼人故居非常熟悉。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他回想起当年现场聆听李劼人先生讲课时的情形。他用手比划着,激动地与同行的作家们讲述,“当年李劼人先生给我们讲课,就是在这个地方。他的家,既是办公场所,也是文友们学习的地方。李劼人先生是一位真正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家,他尤其热爱成都这片土地,身体力行地为成都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并深情地写下了有关成都的点点滴滴。”
再美丽精彩的文字,也无法确切描述一场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我们唯有用相机、用美好的记忆去填满这几天珍贵的时光。短短的四天时间,四川省作协以最大的努力,带着家人们徜徉在文学的春天里,帮回家的亲人留下感动,记住美好。
家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在离别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再次和大家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其中离不开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中国作协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怀四川作家,广大作家们唯有潜心创作,笔耕不辍,奋力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方能不负期待。四川作协是四川作家潜心创作、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四川作协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
活动的最后,省作协为作家代表们送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特殊礼物。
“孙贻荪,入会24955天”
“李晓红,入会3213天”
“何先鸿,入会9115天”
……
侯志明书记为回家作家颁发入会纪念卡
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洪亮的声音响起,镌刻着省作协印记的入会纪念卡陆续送到作家代表的手中——今天是你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的第XX天。感谢你为四川文学奉献了温暖而美好的文字。文学之光,照耀你我;文学之路,我们始终伴你同行。
寥寥数语,不足以表达深情厚谊,却是作家们心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老作家孙贻荪饱含深情地说,“当时的布后街2号,就是现在的红星路二段85号。踩着当年的足迹,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省作协的大家庭和《星星》诗刊的小家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写作和读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会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做一个永不掉队的战士。今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我今后还将交给孙儿,让他接替我珍存。”
“走上写作的这条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棵无根的水草,只能自己顽强地生长。但是回家以后,我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我的根在省作协,这个家就是滋养我们的土壤。”这是来自南充作家李志俊的内心独白。也许曾经的路,她走得异常艰辛,且倍感孤独,但是今后的岁月,定会有家人的陪伴与指引,她不再是无根的草,而是茁壮成长的树。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说,“这次回家之旅,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在短促的时间当中,活动安排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们从这一场活动中看到大家深厚的友谊,这份情感联系是值得维护与传承的。以后作协的工作人员、编辑们,还应当多与作家们保持这样的联系和友谊,建立一种更亲密更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发展,不负期待。”
“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这是省作协的深情呼唤。请作家“回家”,感受家的温暖,共叙友情、共话创作、共商发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作协终将成为让广大作家温暖、信赖、眷恋的家园。“文学川军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但是融入进人民群众中就是很小的一部分”,来自全省各地区的作家们,如同散布在天际的星斗,一粒星子的光芒或许微弱,但许多的星星聚在一起,终将汇作璀璨的星河,照亮四川文学事业的广袤天空。(文/周国英 图/梁曌 黄黎)
回家作家在签名墙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