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成都红星路二段85号,一个承载了无数近现代作家美好记忆的地方,时隔三月再次迎来回家的亲人。20位长篇小说作家代表在家人的翘首期盼中如约而至。
在省作协的引领下,作家代表们走进乡村,走进高新科技产业园,踏着文坛前辈的足迹,一路探寻、求索,拓展知识领域,拾取创作灵感。
我们眼中的新时代:山乡巨变 科技腾飞
在“泉印心都”、绵阳桑枣镇蝴蝶谷等乡村振兴项目示范点,作家们深刻感受到国家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昔日闭塞落后、萧条寂静的乡村,如今是稻香扑鼻,绿水环绕,人声鼎沸的旅游度假胜地。踏着穿过稻田的石板路,穿梭于空气清新、悠闲雅致的田园山水间,大家回想着记忆中乡村的旧时模样,也感慨着如今的幸福生活。
在当地各项产业项目的带动下,通过村企合作共同建设项目,发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用地连片收拢,统一开展市场化运营,在统一规划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土地的科学利用,资源的优势整合,让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节节攀升,精心打造的优美环境,更为大家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
在成都航空产业园等地,大家认真了解园区的建设、发展历程,企业科技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克、材料研发、设备创新……一路走来,所见所闻,无不让作家们为之惊叹。
高新科技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引导着我们不断开拓探索未知领域。科技的飞跃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也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更多的保障。
“这种亲眼目睹的震撼,是网络和书本上所看不到的”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幕,看到祖国科技的发展,不知不觉心中就充满力量”
……
震撼、力量,正是作家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历史的见证者 文化的传承人
在天府家风馆,作家代表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在一块块展板、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中,苏东坡、杨升庵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优良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在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家风家教故事在作家们的眼前徐徐展开。
中国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儿女数千年来不断积累传承的文化精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作家们不禁轻轻吟诵起那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慨,“杨升庵家族一门七进士,历代为官,清廉传家,这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风家训,让人不得不为之赞叹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家们则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人。夺目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古蜀文化,需要在作家们的笔下得到延续和传承。
艾芜、沙汀、周克芹等近现代文学大师,为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四川近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随着活动的开展,作家们依次走进三位大师的故居,向文学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如作家代表周恺所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许多前辈的作品都曾经滋养过我”,如今,作家们踏着文学前辈的足迹,以他们为榜样,必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回家”——勇攀高峰的力量蓄积
为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于2022年8月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随即,四川省作协围绕“出作品、出人才”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办法和措施,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四川文学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在欢迎仪式致辞中强调,“文学川军的付出值得感念,文学川军的精彩应当延续,文学川军的责任必须肩负”,这一场以“回家”为契机的双向奔赴,正是一项践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重要举措。
7月25日至26日,四川省作协长篇小说创作会议在简阳召开,全省近百名作家、文学工作者、出版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省长篇小说创作现状、存在问题,探寻登高原、攀高峰的可行性路径。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就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写法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创作课。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在会上的讲话,对作家们提出了殷切的期盼,希望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积极参与、深度融入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让四川文学既有叫得响、立得住的长篇小说作品,又有行得正、坐得住的长篇小说人才。
可以说,作家代表们的“回家”之旅,不仅是一场家人团聚交流的盛宴,更是一次致敬经典的文学礼赞,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接力,是四川文学勇攀高峰的力量蓄积。(文/周国英 图/梁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