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阿来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八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八届三次全委会上的

讲话


省作协主席    阿 来

(2018年5月29日)

4.jpg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全体委员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四川省作家协会八届三次全委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学习新思想、分析新形势、凝聚新共识,要求广大文学工作者和广大作家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为新时代全省文学工作的根本遵循,不断开创四川文学事业的新局面。

2017年以来,四川省作家协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开展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扎实推进重点作品扶持、中青年作家培养、文学交流等活动,在抓引导、出作品、育人才、强队伍、打基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协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四川的文学基础历来广博厚实,在这片肥沃丰饶的文学土壤,我们既能看到文学创作的勃勃生机,也能真切感受到广大作家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基层作家对文学的痴迷与热爱、坚守与奉献,令人钦佩和感动。各地市州的基层作协是全省文学组织的细胞,我们文学工作的源头在此,文学创作的源头也在此,传播优秀文化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同样在此,基层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是全省文学繁荣发展的根脉和基石。目前,省作协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把为基层服务、加强对基层作协的指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让文学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力争为广大作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帮助与支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以继往开来的精神,不断在改革开放上有新作为。从国家民族的大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个体生存的小切口看,四十年间改革开放从不同层面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梦想与奋斗、悲欢与爱恨,都深刻地根源于这个时代,同时也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亲历着、见证着历史上最为深广的社会变革,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伟大历史实践和创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召唤作家深切体悟、切实参与,并以文学方式去记录和表现。新时期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历史厚度、社会价值、美学境界,是我们亟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从去年开始,四川省作协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了“万千百十”文学扶贫工程,这项举措得到了中国作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各级作协组织的大力支持,广大作家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心怀强烈的社会担当,积极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建立起创作个体与时代、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力量助推精准扶贫,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当下,我们秉承现实题材创作的优良传统进行书写,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现实生活,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并不仅是对创作题材创作方法的强调,更是对创作精神的强调。文学艺术是写作者借以认知、思考、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现实主义则是保证了这一途径指向真实的存在而非虚妄。现实主义要求我们辩证地艺术地呈现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既关注生活的细节、艺术的细节,又把创作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之中。只有在更为深远的现实历史背景里审视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现实题材的作品才能真正沉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近年来四川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提升,这些作品类型多样,体裁和题材不尽相同,展现出了当前四川文学创作多元化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偌大数量的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明显特质的并不多,平庸化、同质化、浅表化几成顽症,在风格上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则更少。这与文学经验、文学修养的匮乏有关,与文体意识的薄弱有关,甚至与文学市场的诱惑有关,更与创新风格的缺失有关。在每一次写作实践中,我们唯有不断创新艺术方法、丰富表现手段、攻克艺术难关,才能逐渐培养并彰显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新之力。

具体而言,一是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富于创作性的文化成果,在不断交流中砥砺思想,扩展想象。这要求我们既要以礼敬姿态继承传统和经典文化,又要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延伸与突破。二是要大胆探索。但凡优秀的、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有多套笔墨,多种风格。老舍说过 “即使承认风格有所局限,作家也不该不去多方面尝试”,因为“作品可能失败,功夫却不亏人。这次失败,下次就会有些进步”。真正的好作家应该是风格的创新者和不懈探索者。三是要扩展眼界,当我们的心灵视野更加开阔,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所经历和见证的每一派沧海桑田,都是对生活对社会的一次更为深入的阅读,同时也更加坚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自己有关。再有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文学,究其要义,是要让人们心灵相通。作家的根本使命应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一个通俗小说家只注意故事的趣味,而一个能表达时代精神的作家,却能用审美理想观照当下的现实体验,通过凝视﹑思辨﹑提升以及独到的审察,把文学的精神能力植入作品血脉,从而把读者带进反思和升华的艺术氛围中去。

今天,我们还要重提一个古老的文学观念: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是反映着人认识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水平、品位、思想层次,是对作家人格修为、精神高度的检阅。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巨大魅力,固然得益于作者对社会沉潜睿智的体察,但是更重要的,是源于作家内心的赤诚、深广和柔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不急功近利的写作也许是最柔软的,但这最柔软之力却能穿透世间最坚硬之物。事实也如此,真正的文学天然地反对轻率、喧嚣和浮躁,只有真诚地面对时代、面对人生、面对写作,我们的作品才能绽放出纯粹的光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尊重文学艺术规律,充分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切实发挥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让不同观点和学派能够充分讨论,同时要巩固和加强文学评论阵地,拓展文学评论空间,深化文学理论研究,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力,以文学理论评论推动文学观念变革和理论话语更新。全省广大文学理论研究者要积极应对社会变革下的文学环境、业态、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强化理论评论的及时性、针对性,在引导创作、推介精品、提高审美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同志们,作家朋友们,“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生动鲜活的家国故事时刻鼓舞我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具体的生动实践去锻造精品力作,让我们继续深耕生活沃土,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作,不断创造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财富,努力实现四川文学的新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