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在成都市宽窄巷子,由巴金文学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举办,作家邹蓉带着新出版的小说集《纸花》,与作家洁尘、何小竹、吉木狼格,以及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中心副主任王其进等文学圈人士一起,做了一场面向读者的文学分享会。
分享会上,四川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四川人民出版社《纸花》责任编辑熊韵先后致辞。诗人吉木狼格主持,作家何小竹、洁尘从写作、文学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各自对邹蓉文学世界的理解,以及分析一个人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同时,在他们的对谈中,还围绕《纸花》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纸花》为巴金文学院书系,于今年3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版)发行,并上架新华书店和文轩网销售。该书收集了邹蓉近年来创作或发表的十个中短篇小说,分别是《丁丁猫儿》《船殇》《香阿姐的花夜》《金洞子》《唱红》《小胡豆儿》《纸花》《王老者》《长记性》《与涓子的会话》,十个中短篇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童年或少年往事,也不妨当成一部“长篇”来看待。仅从篇名上便可感知其浓郁的乡土味,只是这乡土气息根植于作家打小生活过的大渡河中游宽谷地带,较之其它的乡土小说更具有一种山势峻峭、水流湍急、男人粗犷、女人娇俏的灵气。在河漫滩上的小村庄,儿时玩伴们的命运多舛,村民们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的鸡零狗碎,以及现代城市化带来的世事变迁……大渡河于中华文明,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西南夷地与中原王朝的划界,亦是近现代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玄关,而对邹蓉来说,则是她魂牵梦萦的摇篮,是念兹在兹的母亲河,是她生命的根。小说里的每一篇故事都发生在大渡河的两岸,作家用清澈的童年、少年视角,描绘日渐消失的原风景,为我们一一解读着这里人和事,就像“大渡河边的一幅世俗生活风情画”。
小说集出版后,受到了文学界人士和读者的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兴安以“童年创伤与精神隔离”为题,谈了他对《纸花》的印象 ,“其中的几个短篇给人印象深刻,也让我看到了‘70后’作家的潜力和价值”;而何小竹称这是一部让阅读慢下来的小说 ,“我们已习惯于拿着手机飞快地浏览各种信息,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快阅读。也有人想慢下来,停下来,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慢,以及停在何处。最近收到朋友邹蓉赠送的她的新著《纸花》,展读之下,骤然觉得时间慢了下来,整个心境慢慢趋于平和,最终达到宁静的状态”。
素以文化沙龙著称的白夜酒吧,堂前庭内座无虚席,到场的100余位嘉宾中,不仅汇聚了应邀而来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还有闻讯而来的文学爱好者、读者、同事和普通游客。在对谈之后的互动交流中,有应邀而来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原节目主持人青山,以及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的学生现场朗诵了《纸花》中的片段。针对来宾的提问,邹蓉亦进行了热情而又认真的回答。配合活动的进程,投影屏幕上播放的以作家曾经生活过和行走着的大渡河风光MV,以及会前会后茶叙、扫码、签售的热闹场面,使整个分享会充满了一种亲近感。有读者表示,原来作家和纯文学并非遥不可及。
邹蓉原籍雅安,现为四川省地矿局职工,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曾入“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现为巴金文学院、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作为青年女作家,邹蓉十分勤奋,此前已出版过都市题材长篇小说《飘来飘去11月》,近年来更是笔耕不辍,其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文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