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年的网络文学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其中,学院派批评的职能是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与主流化;传媒批评旨在凸显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而在线批评则以文学网民的即时互动展现出批评的鲜活与敏锐,因而对行业生态影响更大。20年网络文学批评探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文学现状评判、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发展对策和网络文学资源清理与数据库建设等。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局限表现为专业批评队伍的力量单薄、技术鸿沟和阅读压力带来的“入场”之困、批评标准缺失,以及批评观念与持论思路的老套等。
关 键 词:网络文学批评 学院派批评 传媒批评 在线批评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批评主体的构成和涉猎的理论问题层面做一些史实的梳理。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三股力量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1.学院派批评: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与主流化
文学批评的学院派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批评家构成,历来是文学批评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批评成果注重学理,讲求逻辑,持论谨严而深入,往往代表着文学批评的较高水平和主要成就。网络文学兴起后,少数敏感者较早介入网络文学领域,解读、评介这一新兴文学,对人们认识网络文学、评价网络作品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仅从著作看,1997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丛书”(郭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电脑艺术学》(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的《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的《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黄鸣奋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帆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等等,是学院派批评家早期介入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代表性成果。200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论纲》(欧阳友权等著),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中南大学1999年开始组建的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团队。
学院派批评除解读网络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外,其深层意义在于助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主流化——不仅做了如鲁迅所形容的“剜烂苹果”的工作,发挥贺拉斯所说的“磨刀石”的作用,还试图把“草根崛起”的网络文学带入高校课堂和主流学术殿堂,通过对创作实践的理论回应和对作品的深层解读,让人们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矫正网络创作的某些流弊,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从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看,学院派的理论评论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理论著作的形式发表。有研究者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出版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著作83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论文908篇,主流报纸文章1035篇,以网络文学为选题的博硕论文229篇,重要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143篇。①近两年,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呈增长趋势,《中国网络文学年鉴》发布的数据表明,仅论文一项,2016年我国有125家学术期刊发表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论文245篇,2017年有199家刊物发表了408篇网络文学研究论文,2018年则有212家刊物刊发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401篇。②
经过20年的砥砺前行,学院派批评已日渐形成了几个区域性学术集群,如以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协、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大学中文系相关网文研究者形成的“京派”阵营,以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湘军阵营,以浙江网络文学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依托的浙军阵营,以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的鲁军阵营,以广东网络文学院为中心、以《网络文学评论》为园地的粤军阵营,以上海大学、华东师大为中心的“海派”阵营,以贵州网络文学学会为中心的黔军阵营,以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阵地为中心的川军阵营,以及其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网络文学批评团体。
从批评的学术含量上看,学院派批评呈现为思想的集束状,批评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养、系统化的知识和较为宽阔的视野,能够自觉地以“历史、前人”,“西方、他人”的价值体系为参照,让自己的批评谨守学术规范,具有专业化特征。成果的受众大多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精英人士或有专业素养和文学兴趣的人群。学院派批评成果的接受者是相对小众的市场,因而对网络创作的实际影响其实十分有限。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掣肘和与网络文学的隔膜,学院派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沟通失效”的问题。一些入场者对新兴的网络文学了解不深,对网络作品阅读有限,习惯于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简单地套用到网络文学上,其批评成果有时难免靶向失准或隔靴搔痒,人们常说的“批评滞后于创作”现象在学院派批评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2.传媒批评:凸显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
我国网络文学的崛起是与大众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大范围普及相伴前行的,传媒批评对网络文学批评有着强力介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无不紧扣时代需求,及时涉足网络文学批评。不过,媒体人关注的多是新闻性事件或文化消费性话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后,习惯以事件性报道或者点评式发言的形式掌握话语主导权。在当今的报纸副刊、电视屏幕等大众传媒上,有关网络文学行业的图像、文字信息越来越多,但传媒批评中新闻性大于文学性、导向性多于学理性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是彰显传媒批评力量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和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经过7个月的推举和评选,最终从1700余部网络文学作品中评选出“十佳优秀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和“十佳人气作品”(《尘缘》、《紫川》、《韦帅望的江湖》、《亵渎》、《都市妖奇谈》、《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巫颂》、《悟空传》、《高手寂寞》)。该项活动被视为网络原创主力与主流文学媒体的一次集中碰撞,标志着网络文学从此正式走向中国文学的舞台。
各类网络文学年度评选活动、特别是媒体主办的活动,是传媒批评介入网络文学的重要渠道。例如,2011年,《山东文学》、《齐鲁晚报》、网易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2015年起,《南方都市报》每年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增设“年度网络作家”评选,从媒体的视角关注网络文学生态,推动了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与认可。2013年开始,《羊城晚报》连续发布的年度“花地文学榜”中,特设了“网络文学榜”。还有如阅文集团的“网络文学年度榜样”和“原创文学风云榜”、百度年度热搜小说榜、艾瑞网络小说榜、涂途研究院“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榜、中国网络小说“好看榜”、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光明网举办的网友文学大赛和新浪微博推出的140字以内微小说大赛等,都是通过各类媒体发布而产生较大影响的推介活动,是传媒批评以标杆和舆论影响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营销的集中体现。当然,政府发布的榜单,也属此种渠道。例如,2015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每年举办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中国作协每年发布的网络小说排行榜、浙江省作协评选的“网络文学双年奖”,以及2018年上海市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江苏省作协发布的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四川省网信办等发布的“金熊猫”网络文学奖、北京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21部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和20部优质IP作品等,虽属行政行为,但无不通过媒体发布,并且是年度网络文学的重要新闻事件。
随着网络文学的火热,各家媒体网络文学的相关报道也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其评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2010年5月至6月,光明日报和光明网同时推出“光明聚焦·网络文化系列报道”,共发表新闻报道、文章14组,对网络文化现状、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展开了专题讨论。2013年10月,央视新闻频道对网络文学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报道。其中,腾讯文学因亮相伊始便坚持不断开拓、丰富电子阅读作品里的优秀题材,以及坚持提升旗下网络作品社会价值的业界表现,受到央视重点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肯定。2014年,《人民日报》在“文艺评论”版开辟了“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邀请知名学者撰写系列网络文学评论文章。还有如《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等主要平面媒体,以及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都经常刊发网络文学理论及评论文章、消息报道甚至专版、专题等信息。2016年6月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开展评论,并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
除传统媒体之外,新媒体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公众平台不乏众多专业的推送账号,文章的质量与传统的学术刊物相比不遑多让。如成立于2014年的“爆侃网文”,作为国内首家也是最大的网络文学、数字阅读行业资讯媒体平台,一直专注最新网络文学行业动态,聚焦第一手网文圈、数字阅读行业资讯,为网络文学从业人员以及文学爱好者提供行业资讯平台。成立于2015年的橙瓜网,是一个网络文学作者、网站、编辑、读者、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服务平台,它拥有一整套媒体矩阵,包括旗下的橙瓜App、橙瓜首页论坛、橙瓜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账号等自媒体平台。在橙瓜平台上认证的大神作者和资深编辑已超过千位,平台注册用户突破百万,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网文之王、五大至尊、十二主神、百强大神、年度最受欢迎的作家、年度十大作品,以及年度百强作品、网文编辑伯乐奖等重要网络评选活动。2017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借助官方门户网站、手机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通过图文、微视频、直播等方式,全面展现了大会盛况、网络文学作家风采以及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
总体来看,传媒批评有几个突出特征。一是批评主体的泛化,记者、编辑、作家、普通读者和专业批评家均可进入媒体批评领域,但需要把专业化、职业化、主流化、精英化的意识转换为大众化意识。二是时效性强,媒体人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焦点与要害,用指向明确的具象化评判切入现场、针砭时弊,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力,产生文化热点。如盛大文学为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多家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三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媒批评的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与学院派批评的小众化相比,更容易被多数人关注。有学者将传媒批评称之为“时尚化批评”,并以之与专业化的“实质性批评”相区别:“将大众媒体上的文学批评称之为时尚化批评,而将文学专业报刊这类小众媒体上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实质性批评。时尚化批评是建立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它抢人眼球,热闹轰动,但它不触及文学的实质;它会影响到大众的文学兴趣,却不会影响到文学性的消长。实质性批评是建立在精英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它静悄悄地出现,甚至出来就被人遗忘,但它触及文学的实质,它能揭示文学的走向,弘扬文学的精神价值。”③由于传媒批评面向的是大众市场,其网络文学批评难免由时效而走向功利,让热点变为“炒作”,乃至使通俗成为肤浅。有学者曾指出过传媒批评消极之处:“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纯文学刊物或者换装,或者改版,争相加入文化快餐的生产流水线,媒体批评对感官刺激津津乐道,热评、快评、短评、浅评流行。即便有精英文学的不断抗争,媒体批评也难免目不暇接,难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加上网络、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如鱼得水,它对媒体批评的参与,增添了拥挤、热闹、繁盛的意味,但大都是印象堆积、感性围观,不少是隔靴搔痒,而且存在不少误读。”④对于20年来的网络文学发展来说,传媒批评的优势和局限都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一部分,都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在线批评:文学网民的即时互动
在线批评是文学网民在网络空间就文学对象或文学话题的自由发声。文学网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力军,他们最早进入网络文学领域,以在线批评的形式畅所欲言,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广场式批评。在线批评的匿名性、交互性、在场性、便捷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它获得了强大生命力。1998年痞子蔡在百度贴吧陆续贴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超过5万人次在线评论,正是网友的鼓励使他有了创作的信心,终于花了两个月零8天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完成了长达34集的作品连载。随着3G、4G移动互联网以及Wi-Fi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普及,人们上网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脑客户端。手机、iPad、Kindle等各种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以及新媒体App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得文学网民能以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的方式实施在线批评。有统计表明,我国网民从1999年的62万人升至2018年6月底的8.02亿人。文学用户自有统计数据以来,已经从2009年的1.62亿升至2018年的4.06亿,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上网阅读原创作品,同时也在线评论,有的“忠粉”甚至追更发帖,持续评说。一大批粉丝众多的文学“大神”如唐家三少、月关、我吃西红柿、猫腻、酒徒、血红、天蚕土豆、愤怒的香蕉、烽火戏诸侯、酒徒、梦入神机、风凌天下、辰东、丛林狼、妖夜、蝴蝶蓝、天下归元、耳根等,都有粉丝为他们和其作品设置专门的论坛、贴吧、讨论专区甚至是专门的网站,形成一个个在线批评的聚集区。从早期的“天涯社区”、“舞文弄墨”、“煮酒论史”、“莲蓬鬼话”等泛文学板块,到后来的“豆瓣评分”这类网友评价打分平台,再到“爆侃网文”、“网文圈”、“橙瓜网文之家”、“媒后台”、“麦书房”、“天神互动”等网刊评论,直到近年来以“网文界”、“网络文艺”、“中国网络作家村”为代表的微信公众号网评等,在线批评一直从PC端延伸至移动端和各类自媒体终端。
与传统批评相比,网络在线批评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互动性,其中既包括网民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也包括网民读者之间的互动。常见的有简短评论式互动、触发式互动及延伸式互动三种模式。简短评论式互动是最为常见的,所占比例最大,如“顶”、“赞”、“支持”、“唯一”、“好看”、“不错”、“签到”、“抢沙发”等行为,还包括读者通过留言等各种方式,提醒作者写新的章节这种催更式互动。触发式互动主要指互动主体对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发展走向等各方面展开对话、相互影响的互动,往往以建议、质疑或是深度长评的形式出现,这种互动是作者最为珍惜的,可以为创作开拓思路,带来新的灵感,以此构成了作者与粉丝的“共同体”。延伸式互动是指源于作品又超出作品的互动形态,主要以同人原创、网友续写的方式出现,并且将续写内容在读者群里共享。
在线批评的独特价值在于形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三言两语的即兴评说,也可以详细地论证分析;既可以在论坛、贴吧、微博、博客上独抒己见,也可以只是在其他人的帖子后面跟帖或“抢座”。在对话和碰撞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可能被激活,为批评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正因为不受篇幅和文体限制,所以在线批评往往可以随感而发,快捷直接,保持阅读过程中鲜活的感受与个性化理解。
在线批评常常表现为即兴式批评、娱乐式批评、感悟式批评、颠覆式批评,乃至冒犯式批评、吐槽式批评等,其众声喧哗让批评充满生气,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是随感而发,未经理性思考,有些批评难免信口开河,褒贬失当。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导致一些批评情绪化乃至“拍砖”的粗鄙化,出现不文明用语。就内容而言,在线批评所谈及的往往是一己一时的阅读感受,可能会造成与所评文本的疏离,有的网友凭着一时的印象率性而谈,缺乏对文本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全面考辨研究对象,显得十分零碎而不成系统,甚至为招人注意而有意哗众取宠、夸大其词,有失文学批评的公正性。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