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万千百十

回乡,回乡!

 

先锋牡丹艳

又近黄昏,远处天边的云彩,像极了大城市晨起时的雾霾,令人喘不过气来。

陈志宏久久地望着那些云彩,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

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放到一个人对身边物事的重大决策上,它们就变得无比沉重起来。

陈志宏下定决心要回去的,是他的老家,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先锋村。

此刻,陈志宏站在乐山的一处高楼上,久久地向老家的方向张望,谁也不知道,他此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难受,五味杂陈......

时间是2011年冬季,先锋村一位在陈志宏的沙场务工的工人要回老家过年,向他请假,陈志宏脑子里一个念头一闪:回去看看。于是,他对那位村民说,走,我送你,我也想回去看看!

说走就走的行程,让陈志宏那位老乡莫名激动。比老乡更激动的,当然是陈志宏了!十余年啦,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拼的他,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回过先锋村了。那毕竟是自己的故乡啊!

他一路轻哼着儿时的歌谣,想象着荣归故里后,故乡惊人的变化,会给自己带来多少感动啊。

然而,现实就是那么残酷!

随着故乡的靠近,陈志宏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当他被迫靠边停车,真正站在先锋村的土地上时,他的激情降到了冰点!

十多年过去了,故乡依旧是原来的模样,连公路都没有修通!

他们只得步行往山上走去,每走一段,陈志宏都要在路边站一站,环顾一下四周。田园上丛生的杂草,似一支支利剑,交替刺向他的身心。破败的瓦房、被杂草淹没的小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无一不令他悲从中来。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么?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么?

自己这些年去过那么多的农村,到处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一直在山间沉睡,没有变成期待中的美丽模样?

就在那一刻,陈志宏紧握双拳,暗下决心:回乡!我要回乡!我要与乡亲们一起,改变家乡的面貌!

回到乐山,陈志宏迅速联系在乐山工作、生活的先锋村人,一起商议、寻找,寻找先锋村多年为什么变化不大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家乡的发展?

烟,抽了一包又一包;茶水,续了一次又一次。大家一致认为,制约家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村里没有能够挣钱的项目,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

干什么呢?什么产业才可以持续有序发展,同时又可以同乡亲们一起共同致富呢?

陈志宏很快将沙场转给一位信得过的朋友经管,自己一心扑到了寻求适合先锋村发展的项目上去。

茫茫商海,去哪里寻找适合自己家乡发展的产业啊?

陈志宏带领自己的表弟,到省城、跑周边市州,走周边省、市。请专家预测,请专业人士评估,随着一项项计划被推倒,一项项指标被否定,陈志宏的心里反而高兴起来。排除法,有时候就是一副令人兴奋的良药,否定的越多,越是坚定了他干下去的决心!专家们把不适合先锋村种植养殖的,用科学依据将它们放到一边。那么,剩下的那些里面,是不是就有适合先锋种植、养殖的呢?

某一天,陈志宏在外地一处牡丹基地考察,当看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牡丹种养所需要因素与先锋村极其相似时,陈志宏在心底大吼一声,就它了!种植牡丹!

当陈志宏连夜从外地赶回先锋村,把自己种植牡丹这个想法,第一时间告诉大家时,聚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的乡亲们笑开了:

“我看你是在外面晃惯了,种那些花花草草的,能当粮食吃?”

“我才不信,你那牡丹花还能变出钱来!”

“土地上长几苗庄稼,至少可以饱一下肚子嘛,你那花,除了看,还有啥用?”

没有一个人支持!

第一次召集乡亲们商议种植牡丹的事宜,不到半小时就宣告失败了。

什么叫不眠的夜晚?那天晚上,2012年的那个晚上,就是令陈志宏终身难忘的夜晚!他将自己关在亲戚家的房屋里,望着窗外的夜空发呆......

第二天,陈志宏早早起床,开大会不行,那我就分头开小会,我一户一户找他们谈心,交流,分析牡丹种植前景,我就不信,他们的心是石头做的。

不信不行!

花了两天时间,陈志宏走访了他自己认为会支持他种植牡丹的乡亲们。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他走访的所有人中,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倔脾气的陈志宏使出自己的倔脾气,他不再去找任何一个乡亲谈心,和他们商议种植牡丹的事情。

他从亲戚那里租来3亩地,从外地拉回牡丹种苗,默默地开始了牡丹花种植之旅。很快,他又想法扩大了种植面积,将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

那一年,先锋村的乡亲们常常看到,无论酷暑,无论风雨,无论严冬,无论烈日,陈志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天缘牡丹基地上。工人除草,他参与除草;工人施肥,他参与施肥。他甚至还在基地旁边搭起了一个窝棚,下雨了,就在棚子里坐一会儿;累了,就去棚子里躺一会儿。

人们认为,这小伙子,怕是“走火入魔”了吧?这么干下去,不仅血本无归,整个人,也会垮掉的。有人劝他,你还是好好回去经营你的沙场吧,也不至于遭这份罪。

陈志宏对说话的人笑笑,便不再说话。

又是一个漫长的冬季。牡丹花的冬季管护,容不得半点掉以轻心。陈志宏要求所有管护人员,严格按照牡丹种植技术进行管护。他依然默默守护在基地,依然是,下雨了,就在棚子里坐一会儿;累了,就去棚子里躺一会儿。

春天说来就来!

陈志宏觉得,今年的春天,比哪一年的春天都来得更早、更及时一些!牡丹园里,牡丹们渐次将嫩芽遣上枝头。那是怎样令人心动的色彩啊。陈志宏说,那些嫩芽,即相抱相拥,又独立枝头,那是些多么令人向往的嫩芽啊。

每天,陈志宏都要步行走过每一片种植了牡丹的田园、山坡,看着那些嫩芽一天天长大。

三月,期待中的三月终于来到了!

那是怎样的一片花海啊,陈志宏说,我文凭不高,形容不出那种美丽的景致,漫山遍野的绿色间,各色的牡丹竞相绽放,那种美丽,你不亲自感受,就不会知道它的韵味。牡丹花花期很长,可以从每年的3月一直开到5月,当时种植了包括花王、紫二乔、雪源红花、月宫烛光等数十个品种。

很快,游客们蜂拥而至,先锋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潮涌动的场景。

游客云集的牡丹基地

陈志宏向慕名前来采访的记者和游客介绍,牡丹全身都是宝,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可药用、油用。根可入药,籽可榨油,榨油后剩下的残渣还可以做牙膏,花、种、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牡丹园区种植了很多种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多年生小灌木,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产油率高。所提炼出来的牡丹籽油,营养丰富,且价格高,销路好,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很好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陈志宏在心底暗自发誓,我一定要扩大种植规模,迅速成立专业合作社,与乡亲们一起,共同致富!

时间很快到了八月。

由于峨边光照、气候适宜牡丹生长,试种表明,这里的牡丹品质,特别是结籽的饱满程度都好于原产地,每株根系也更发达。基地所有牡丹都不打除草剂,全采用人工除草,肥料也只用有机肥,严格规范的种植,保障了产品的质量。8月底9月初,基地迎来收获的季节。

连天缘牡丹基地请来的技术人员夏益先都不敢相信,先锋村的牡丹会生长得如此之好。夏益先说,油用牡丹堪称‘铁杆庄稼’,40年—50年不换茬,一次种植长期收益,每亩产值超万元,是一般农作物的10倍。“陈总还多次到山东菏泽和安徽崇岭等地学习取经,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保守估计,每亩地大约能产150公斤牡丹籽,目前每公斤牡丹籽可以卖到30元,仅2013年试种的那3亩地,就有上万元的收益。我们的产品根本不愁销,市场抢着要。现在,基地的牡丹生长时间还不算长,等到丰产期,每亩可收获400公斤籽。这可是巨大的潜力股啊。”

有了试验的初战告捷,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陈志宏和他的峨边天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备受关注。

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单位领导先后来到天缘牡丹基地,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实地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困难,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制定远景规划,并派出专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一对一联系。只要是专合社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定点联系人,直接上报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只要是有利于天缘牡丹基地发展的一切技术力量,都可以通过专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市、县领导视察牡丹基地

很快,先锋村的乡亲们抛却顾虑,纷纷要求加入到专业合作社来。

陈志宏背过身去,满面是泪。

这就是自己回到家乡的初衷啊!为什么这条路,会走得这么艰辛?

忆起往事,先锋村村民张秀堂激动万分,他说,记得那是2014年3月,当时,应该是天缘牡丹基地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正春耕,因堰渠没有维修,水根本就不能引到村民的田里,先锋三组50余亩田面临“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境遇。正在大家痛苦万分,无力解决问题时,陈志宏咬紧牙关,从本就十分紧张的基地建设资金里,挤出1000多元钱维修堰渠,很快,50余亩良田及时种上了秧苗,未误农时。先锋村四组一名困难老党员去世,陈志宏又拿出了几百元用于安葬老党员。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作为先锋村“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宏每年承诺向全村人人均分红50元。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先锋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村民脱贫。陈志宏说,我回来的初衷,就是与大家一起,共同脱离贫困,共同走向富裕,说起来,这是我的责任!他当即与村两委领导商议,确定了将所有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的计划,让贫困户在合作社里务工。

马上,公司里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贫困户的人工作能力较差,让他们进来会拖合作社的后腿。

陈志宏说:“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也知道大家是为了合作社更快更好发展着想。可能你们不是人人都清楚,我当初下定决心要回来,就是要与所有的乡亲们一道,齐心协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现在,时机成熟了,我们一定要与大家一起,让我的家乡换一种容颜,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发展中的艰辛,无以言表。

据了解,天缘牡丹基地实现每年支出劳务费100多万元,将全村的贫困户都纳入了合作社,每年进行分红,覆盖范围还包括周边乡镇的两个村,陈志宏的专合社,每年赞助先锋村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先锋村首次实现了集体收入为零的突破。 2016年底,先锋村30户、83人顺利脱贫。

脱贫不是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目标!

公司实现收入了,彝家人民又能得到什么呢?在天缘牡丹基地上班的先锋村村民张秀堂说,天缘牡丹基地的这些土地,以前大都是撂荒地,无人耕种,实在太可惜了,但没有办法啊,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挣活钱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娃儿,也做不动那些土地了。现在,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天缘公司,村里人不出一分钱,一份力,我们在土地上就有了收益,每年每户纯收入约1万元。村里有企业进来了,我们又可以在公司里务工,每月包吃包住,还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等赚钱了,加入合作社的人还有更多分红呢。”

据公司办公室人员小李介绍,基地还兴办了养猪场、养鸡场、养肉鸽场,除了牡丹,还在基地内种植了很多适合本地土壤的生姜、阳荷等农产品,销路奇好。平常有近30名附近的村民在此务工,收获季节,用工人数还会多很多。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刘剑说,为促进牡丹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峨边先锋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33户群众发展牡丹种植产业。

稳步创新是健康发展的前提,2015年,合作社开始试种的牡丹观赏园,栽种了近20个品种的观赏性牡丹,依托基地,发展牡丹观光产业,沿机耕道栽种观赏性牡丹,丰富峨边‘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内容,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夏益先说,为带动更多彝区群众增收致富,公司还分步实施,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牡丹花蜜和牡丹花茶,牡丹精油、牡丹化妆品等牡丹科技产品,建设牡丹油生产线,实现集种苗繁育,油用、药用牡丹生产加工的综合发展,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养生、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物联网林农生态园区,辐射带动更多人民群众同奔小康路。

先锋牡丹,争奇斗艳,如今的先锋天缘牡丹基地已成为了峨边的一张旅游名片。2017年,在天缘牡丹基地举办了峨边县第一届牡丹节,先后吸引了数十万人前来观光旅游。数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往先锋村采访,了解陈志宏的创业故事,都被陈志宏先富带后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精神所感动。一大批报道文章、影像见诸报端,展现银屏。

2017年6月,陈志宏被评选为“十大感动峨边人物”。

在先锋村天缘牡丹基地,和我一同前往的沙坪小学凌蓉老师感慨万千,她说,先锋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一点都不为过。除了你看到的硬件设施的变化外,先锋人的精神风貌和习惯养成变化,也值得关注。你看看他们现在的精气神,你就知道,在脱贫奔康的政策下,他们受到了多大的益处!凌老师自豪地告诉我,天缘牡丹基地,也是他们县作协的创作基地,就在4月3日,县作协会员刚在这里进行过一次采风活动。

峨边县作协在牡丹基地采风

因了提前的“备课”,在天缘牡丹基地那座新建的高楼里,我们与陈志宏坐下来摆谈的时间很短。我们在园区里穿行,在山顶上展望,一幅幅天缘牡丹园区的近景图和远景规划图,迎面而来。

迎面而来的,还有初夏的微风,以及微风中牡丹园里还未及散尽的牡丹香气!回想起前些年先锋村的旧貌,再看看眼前的先锋村,感觉先锋村变化的过程,像极了在茶杯里那朵先是枯萎、而后在水中慢慢舒展身姿的牡丹花,显得那么雍容华贵,国色天香!



 

宜坪农产俏

  是初夏,因了村道的临时整修,我们几经绕道,才到了位于该县宜坪乡的峨边县丽华食品有限公司。

  那时候,天正热,几乎是热到你睁不开眼睛的那种,汗水除了在你后背游走之外,也可以在你的上下眼睑间连接起一道珠帘。

  按照固有的观点,能够经过多年创业后再返乡创业的人,年纪都会相对大些,但廖丽华纠正了我的偏见,她看上去刚50出头,且那种朴实与生俱来,没有因为产业的逐步强大而改变。

  我们在她的培训教室落座,开始了对她创业之路的简单回顾。

  廖丽华出生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她有着苦比乐多的童年,在自己两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她和姐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7岁时,爷爷奶奶也相继离开了。两姐妹相伴度过了苦涩的童年。

  小时候吃过的苦,廖丽华一直记在心里。

  廖丽华说,小时候吃过的苦,本来不该说出来,怕你们笑话。

  我说,我们能理解,不会笑话的。我们童年也吃过很多苦的。

  廖丽华说,你们一看都是蜜罐里长大的人。她顿了一下,接着说,但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说说也不怕。小时候,我们连猪肉都吃不起。有一年,我和姐姐喂了一头年猪,可后来猪掉进厕所淹死了。我和姐姐大哭了一场,哭到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