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当代小小说重镇,三十年来,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年龄段、不同艺术追求的老中青作家们,曾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经典意味的小小说作品,在更大范围內起到了某种引领的作用。如阿来的《舌头》,傅恒的《新二胡、旧二胡》,魏继新的《汗血马》,周克芹《断代》,曹德权的《大山的情绪》,高虹的《唐家寺的雨伞》,冯曙光的《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更夫的《天浴》,李永康的《修壶记》,刘平的《牛魂》,王孝谦的《徐记理发店》,杨轻抒的《二胡的忧伤》,曾平的《厂子》,曾颖的《民工看球》等等,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依然闪烁在广大读者的视野里。
近年来,四川作家罗伟章,以其对底层社会的高度关注,创作了大批关于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长、中、短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寻找桑妮》,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以接地气的叙写,透过生活表象深入到对人生价值的剖析与对灵魂的拷问,极富亲和力,又有着深厚的思想底蕴与迷人的艺术魅力,深获读者好评。
高明的作家就像一个高级厨师,什么样的食材烹制出什么样的美味,什么样的美味配以怎样的烹制程序,都有独具匠心的讲究。即便一盘小菜,也绝对讲究其色香味的搭配,不会苟且敷衍。在创作厚重宏大的长、中篇题材之余,遇到合适的食材,罗伟章也会精心炮制一些小小说短章。与他长中篇的创作追求与创作风格一脉相承,罗伟章的小小说同样带给读者一份惊喜。
《独腿人生》最初发表在《百花园》上,此作一经发表,即被国内数家报刊广泛转载并入选多地中、高考阅读试题,还连续获了两个大奖:一是《小小说选刊》两年一度的优秀作品奖;一是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评选一等奖。这篇小小说能给作者带来如此声誉也绝非偶然,即使放到琳琅满目的小小说佳作阵营,这篇小小说也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让人读之过目难忘。
“我”应朋友之邀,去他远离闹市区的别墅议事,这就为三轮车夫的出场作了让人信服的铺垫,而朋友在电话里的细心的叮嘱:“若坐三轮,只需3元。”又让三轮车夫一出场就在形象上打了折扣。欲抑先扬,是作家们比较青睐的创作手法之一,但由抑到扬,起承转合要自然,不然就会给人以突兀甚至生搬硬造之嫌。这篇小小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家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这些外在形象的细节描绘,层层递进深入,进而挖掘出人物高尚的内心与坚强的品格,完成对车夫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的升华。
“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
“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如作家文中所言:“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这样平实朴素的语言也是打动读者的利器。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
小小说篇幅短小,容不得作家在这方舞台上施展十八般武艺,精湛的细节刻画犹如画龙点睛,担当着举足轻重的重任。此篇小小说当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将一位身体残疾却顽强、乐观地笑对人生的独腿三轮车夫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读者的阅读情绪也随着作家情绪的几经变化而不断转变:由最初对车夫的疑虑到同情车夫的不幸,再到被车夫的坚韧所打动,进而敬仰车夫的高尚,被他的乐观与坚强所感染。
“小说是要表达某种意义的,而这种意义,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几个人的意义,而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意义。”这是罗伟章的一种创作追求。小小说以其特有的文体特征被认为只能描绘“一雕梁一画础”,担不起宏大厚重的文学使命,但小小说亦有着它的文学尊严。一个小人物,一件寻常物事,如果只流于表面故事的叙述,而不注重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探求,它便不再是一篇小说,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故事,甚至一段流水帐似的记录。《独腿人生》这篇小小说,两千余字,除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独腿三轮车夫艰强昂扬的人生姿态之外,还似棉里藏针,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漠视甚至歧视弱势群体的人或行为。让这篇小小说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普世价值。
《蒙面人》写的是年轻的都市寻梦人北漂京城寻梦的故事。一个剧本写作者,一个怀揣演员梦想,两个年轻人被北京的繁华与各自的梦想吸引,共同走到同一屋檐下——二人同租同住,故事因此有了一个合情又合理的舞台。这是一段让人心酸又让人欣慰的故事,心酸是因为两个年轻人日子的窘迫追求梦想的艰辛,尤其是小说中着力描绘的“蒙面人”李强:他怀揣做演员的梦想,来北京打拼,每天早出晚归,带着浑身的疲惫回来,却也只得到过几次饰演群众的微小角色,最好的一次有个特写,却还是个蒙面人。心酸之余又让人欣慰:漂泊的艰辛,梦想的遥远,并没有打消两位年轻人追寻梦想的热情,李强从外面回来会包揽下出租屋所有的杂务事,为的是让剧作家安心创作,当然也是为自己的梦想在努力——他希望剧作家能在剧中安排一出他最擅长的水戏。而剧作家,虽然写过数个剧本都没被人挑中,他还是认认真真的在剧本里添上一段此前根本就没有水戏。
“为了超越平凡的生活,注定暂时漂泊。”一句歌词,传递的却是一代漂泊寻梦者的共同心声吧。
罗伟章的目光,始终是满怀悲悯与温暖的,他关注着身边那些为生活、为生计而奔波奋斗的小人物,大街小巷间穿梭的人力车夫(《独腿人生》),都市寻梦的“蒙面人”(《蒙面人》),从乡村到城市来打工的笑对磨难静赏城市月空的女孩儿(《城市上空的月》),飘荡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昧尽人世悲欢滋味的女蜘蛛人(《女蜘蛛人》)。即便他将笔触探入孩子的世界,由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社会,也离不开那些街头巷陌的小人物,《德育课》中那对摆夜摊儿卖烧烤的母女,生活境遇让人同情,行为品格却让人敬重……芸芸众生中,这些小人物平凡如草芥却也顽强如草芥,在罗伟章深情的注视之下,在他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摇曳着动人的生之绿意,爱之暖意。
读罗伟章的小小说,如同在四季的大地上行走,有冬的凛冽秋的萧瑟,那是现实生活中种种的磨难与波折,亦有夏的火热,那是作家一腔对生活对人生的乐观与热情,更有一份春风春阳般的温暖时刻笼人心头。他的作品中,含泪亦带笑,让人欲罢不能。
“小小说是凝练的艺术,是智慧的闪光,我认为其关键因素在于善于发现,一粒沙里看世界事实上不可能,但一双敏锐的目光和一个会思索的头脑,却能看出曾经有人带着歌哭悲欢从此走过,而且还会有人从远方走来。”罗伟章就是怀着这样一份对人世人情的爱,怀着一腔对文学的尊重,在平凡的生活中行走,发现,思索,也就不奇怪他的笔下为何有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字世界。
作者简介
杨晓敏,河南获嘉人,当代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和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人,金麻雀网刊总编辑。曾在西藏部队服役14年。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曾主持编审《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多年,著有《当代小小说百家论》《清水塘祭》《我的喜马拉雅》《雪韵》《冬季》《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等,编纂《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家自选集》《中国年度小小说》系列等图书四百余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60年感动中原人物、河南省97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文艺报理论创新奖获得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