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作家蒋蓝捐赠藏书六吨:书籍于我如同生命

6月6日,在2024年高考前一天,著名散文作家蒋蓝将家中藏书无偿捐赠给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在江安校区举行了藏书捐赠仪式。蒋蓝为何要捐书?他平时是怎么阅读的?6月7日,封面新闻专访了蒋蓝。


书籍如同自己生命

三十年买书读书从未间断


“我从20多岁开始系统性地买书,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说起当年,蒋蓝语气里满是怀念。“以前我们买书,都是把钱汇到指定地方,由他们统一采购后寄回。书是这个书,但有多厚、什么版本,不得而知。有点像今天的开盲盒。”书籍盲盒不影响他对阅读的渴望,当年的蒋蓝甚至在自己月薪只有几十块时拿出一半收入购书。在物质相对匮乏、交通不甚便利的年代,书籍是他看世界的窗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买。”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17547785395421184

邮寄、实体店购入、线上下单,手抄、复印、打印,三十年来,蒋蓝不断充实自己的书库。在捐赠仪式现场,四川大学工作人员展出蒋蓝家中藏书的图片:书柜、桌椅、墙角都被书籍堆满。“这些书我基本上都读过,对我大有裨益。写作是一件相对孤独的事情,这种感受在以前尤为强烈,因为获取信息渠道太少了。通过阅读产生疑问,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从1979年花5毛钱买入冯志写的《杜甫传》,到七八百种风物志笔记,蒋蓝的藏书涵盖了历史、文学、思想。在他的书柜里,你还能找到近一百年来俄国非虚构写作的大量诗歌作品及散文译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亲人、朋友都会陆续离开,但只有书籍会陪伴你至最后一刻。书对我而言,如生命一般重要。”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蒋蓝没有更多空间和时间保管书籍,在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后,他于2024年龙年春节前,将视如生命的藏书捐赠给了四川大学。“才五十岁出头就捐书其实是比较早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六七十岁以后。因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现在还是学习和创作的阶段。捐书过程我其实很不舍,因为它们涉及我人生各阶段对书的记忆和情感。”


6吨书籍将落户蒋蓝图书室

让藏书为更多朋友带去思考


蒋蓝购书时有一习惯:将购书时间与地点标注在书页之上,当然,也有一些非常规手段获得的书籍。“我有一套16卷版本的卡夫卡全集,当时从单位的图书馆里借的,实在太喜欢,一直没有还,最后单位罚了我的款。我也把这套书给捐了。”

蒋蓝的藏书不仅标注购入信息,还有他在阅读时的笔记。“隔段时间再返回去看,你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需要修正,然后又产生新的疑问。”满页的注解和疑惑,铺就他从文学青年到散文作家的创作之路。

藏书虽多,注解也密,但其中少见孤本与古籍,“我是一个读书人,不是收藏家,所以我买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学习有用,不过有一些书籍确实很难买到。”春节前夜,蒋蓝和四川大学的工作人员一起整理搬运书籍,经过清点,他捐赠的藏书重达6吨,逾两万册。而在此次捐书后不久,他又将家中1000余册藏书捐赠给成都文理学院。

因为在捐书时并没有刻意筛选和保留,不管是满箱的“苏东坡”“张献忠”,还是对蒋蓝在田野考察时提供支持的地质学资料,他通通捐了出去。“有些书已经捐走了,但我还要用,比如隗瀛涛先生的《四川近代史》,头几天去逛成都的旧书店,又买了一本。”

在2019年一次搬家中,蒋蓝便撰文形容此前某次搬书“比离婚更辛苦”,而本次捐书,蒋蓝的感受加深了,他说“比离婚更痛苦。”但现在他已不再抒发这种离别的情感,“五年前我就是四川大学的特聘导师,这次学校又和我续聘,任‘创意写作业界导师’,所以我和川大缘分比较深,而且能让我无力照看的书籍在四川高等学府找到懂它的知音,为年轻的朋友们带去一些思考,对于这些藏书而言就是更好的去处。”目前,蒋蓝家中还有藏书千余册,“可能以后也会捐掉。”

据了解,四川大学将在今年之内在眉山校区建成“蒋蓝图书室”,面向社会提供蒋蓝藏书的借阅服务。“以后我也会像读者一样,凭身份证借我自己的书,但学校跟我说了,必须归还。”(文图/刘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