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先生曾说:“要了解明清时期的成都,得去宽窄巷子。”今日,《窄门》2024新书分享会在见山书院举办。《窄门》由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章夫历时5年精心创作而成,该书以成都的宽巷子、窄巷子为引子,透过“宽窄巷子-满城-成都-大清-世界”由小及大的叙事逻辑,带读者感受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变迁。
分享会现场,章夫与成都阅读协会会长米瑞蓉以对谈的形式,以“一个人、两条巷、三个故事”为切口,从成都宽窄巷子的200年历史出发,分析清代成都少城的特殊性,解读成都的建城史及其历史底蕴。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姚东伯惊喜现身,在现场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书中部分内容。
据了解,《窄门》以微观史的方法,研究近代成都满城独特历史。章夫在分享中提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他看到满城群众的生活习惯和重视文教的优良传统,在书中通过大量引用美国人路得·那爱德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他者”眼中的四川。学者吴艾坪评价道,“《窄门》一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书写成都满城的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发广大读者对成都历史思考的文化读物。”
据悉,《窄门》初版于2007年,先后印刷了十数次。章夫认为,当时写的这一版本应算是通俗易懂的读物,很多想说的还没“说到位”,很有必要在“窄门思维”的框架之下,再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2023年,《窄门》再版。
新版《窄门》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新版《窄门》除了书名和极少章节内容之外,里面的很多文字基本上是全新的。”章夫谈道,相比于原版《窄门》,该书视野更为开阔、史料更为翔实、细节更为丰富、表达更为严谨。
另外,章夫分享了该书书名仍坚持用《窄门》的原因,“我欣赏‘窄门思维’。”他表示,所谓的“窄门”,其实就是选择大多数人不愿走的路。意味着最初时荆棘满布,只能苦熬坚守,在吃过常人所不承受之“罪”后,一旦跨过去,后面的路会越走越平,越来越宽,可谓苦尽甘来。而与之相对的宽门,则是相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人,即使生活安逸,也始终保持窄门思维,不断挑战新事物,将自己的路越拓越宽。”(文/吴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