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网络文学

从网络微短剧看网络文学的视听化呈现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视听内容品类,网络微短剧成为了整个网络文化产业中颇为活跃的新样态,有不少人认为,网络微短剧就是网络文学的短视频形式。同为网络文艺中的热门讨论对象,网络文学与网络微短剧的关系究竟如何?网络微短剧为何能够广泛流行?如果把网络微短剧视为网络文学的视听化呈现,那么,网络文学为何能够如此顺利地完成视听化转型?本文尝试从网络文学和网络微短剧作为源与流的关系出发,探究网络微短剧如何转化并强化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特征,成为情绪的放大镜和情感的加速器,从而契合了加速时代下的大众消费需求和心理期待。

破壁:作为内容资源库的网络文学

2023年是网络微短剧的井喷之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无双》等爆款“出圈”。《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可见网络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态势。对于网络微短剧,有学者将其定义“一种短则一分钟,长则十五分钟,往往以连续剧的形式呈现的剧集”。相比传统的影视剧,微短剧有着成本低、时长短、节奏快、戏剧性强等特征,从前期制作到最终播放,总体投资少、耗时短,在投入和宣发模式上都呈现出了和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不同的形式。利用小程序引流打破传统的收益方式,竖屏观看暗中契合着人们的使用习惯,新奇多样的题材、引人注目的台词和反转不断的情节让观众迅速产生好奇心。

网络微短剧的爆火,既符合数字文化经济新样态下的产业布局方式,又顺应了互联网文化蓬勃发展的东风。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并陆续开辟了网络文学、影视、电子游戏、艺人经纪等产业布局。在研究者看来,一条贯通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的“泛娱乐”产业链正式形成。而网络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产业链上的创意来源,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充足的作品存量,一些头部的大IP因其强大的粉丝基础和流量基础被大影视平台开发,一些中腰部作品则由微短剧吸纳,成为了小成本、小制作的影视剧本来源。另一方面,经由平台收购合并、泛娱乐化开发以后,资本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愈发突出,从内容源头上就开始布局,比如芒果TV推出的专注于短视频内容矩阵的“大芒计划”、优酷发布的“扶摇计划”和“好故事计划”等内容招募活动,网络微短剧的爆火“出圈”,既是商业资本和超级平台的联手推动,也是网络文学产业链开发进一步走向深化的体现。

除了资本的推动,网络文学自身的特性也为其跨界融合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作为依网而生的新型文艺类型,计算机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特性无形中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学从来不以幽微晦涩自处,而是力求以浅近直白拥抱大众,更因为受到网站连载和读者实时追更的影响,网络文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上也会更加鲜明、直接,更富戏剧性,天然能够成为影视剧所需的资源。网络文学自身具备独特的跨界融合优势,同时也经由跨媒介改编、破圈呈现出了新的生长样态。

从来源上看,大部分的网络微短剧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从题材来看,微短剧选择的剧本多是一些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得比较成熟的题材,如甜宠、虐恋、复仇、穿越、重生等,这些题材的大众化程度高,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便于观众接受;从作品知名度来看,大多数微短剧选择的都是一些知名度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的作品,甚至有的微短剧拍出来以后反向提升了小说的知名度,为小说带去了读者。选择中腰部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是出于拍摄成本的考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受互联网经济影响下的互联共通产业思维。2023年5月,番茄小说在推出“红果短剧”以后,就实现了阅读小说和观看视频的互通功能,用户既能在小说平台上找到短剧专区,又可以从短剧专区切换到小说,方便观众即时从“追剧”转向“追原著”。此外,番茄还在抖音开设了名为“北斗龙王殿”的官方账号,用短剧来为热门小说引流。经由平台的积极布局,网络文学不仅成为了网络微短剧的内容资源库,微短剧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哺着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动力和素材来源,二者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网络文学和网络微短剧的互动既关涉到作品内容层面,也延伸到了整个网络文化产业链的合作层面。

情绪的放大镜和情感的加速器

2003年“VIP付费阅读制度”的建立促使网络文学加快了向类型化方向转变的步伐,在此影响之下,各大文学网站发展出了一套精细化的文类分区,并逐渐培养出了一批有着特定喜好的读者群。网络文学借助其类型化的特点,迅速发展出一套便于操作而又可再生产的写作模式,这一套模式也被网络微短剧借用并发挥。这主要体现在,创作模式上,网络文学的“黄金三章”写作法则,在微短剧当中变成了“黄金三秒”定律;叙事上,网络文学在章节结尾保留悬念的做法变成了微短剧中几乎每集都有的悬念营造和不断反转;情节和人物设定上,网络微短剧则继承了网络文学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就“人设”而言,网络微短剧受制于体量和时长,往往将人物形象做简单的二元对立处理,因其削减了人物的深度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受到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人设”也有着快速引起观众注意、引发代入感的特点,微短剧进一步发挥了网络文学类型化的特点,让一个个高度脸谱化的人物批量生产,乃至成为符号,作为能指的具体形象在此时已经变得不重要,因为形象背后的所指才是引发观众兴趣的真正原因。

从网络文学的创作经验土壤中,网络微短剧不断汲取着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营养,尽量提取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最大公约数,以紧凑密集的方式罗列在观众面前。这种高度浓缩的类型化因简单而直接,也因直接而分外爽快。网络微短剧之所以选择把网络文学这些特点一一放大,归根结底是两者共享着同一套“爽感”逻辑,即对情绪的煽动和即刻满足。正如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高度盛行的“小白文”,以快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读者一章又一章地看下去,又凭借主人公大开“金手指”和不断升级实现欲望的代偿和想象性满足,网络微短剧则以画面和声音的加持比单纯诉诸文字更精准作用于人的感官,立足于类型小说所强调的故事性、戏剧性,再以画面特写、镜头快切、环境虚幻等方式不断产生刺激点,辅以抓耳的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带给观众更直接的感官冲击。

高度的程式化和娱乐性是网络微短剧的突出特征,这既体现在它对“套路”的挪用和要素的堆积上,也体现在它对视听语言的强化和对情绪的回应上。许多微短剧出于体量的限制,都会在改编过程中做大幅度的删减,把背景支线删除、功能相似的角色合并、大段台词精简等等,观众也许会吐槽其粗糙的制作与粗疏的逻辑,却并不会太过“出戏”,因为不论是夸张的情节、无厘头的人物抑或是玩梗式的台词,它们都内嵌于网络文化这一广大的“元文本”之中,能够被网民准确识别并解码。观众不仅有各种网络小说类型文本作为隐形心理支撑,更有网络文化这一更大的背景进行互文性指涉。

加速时代下的“轻盈”之需

文学作品也被称作时间的艺术,印刷的排版方式、书页上大段且密集的文字既有对线性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深度思考方式的塑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所需要的高度专注和深入思考已经被各种网页界面、弹窗、链接所切割。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学者罗萨指出“过程和事件的加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现代社会受到技术加速、社会加速和生活节奏加速的制约。在以“加速”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中,缓慢变得难以忍受,平淡几乎成了乏味的同义词。在此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微短剧就是加速社会的典型产物,从剧情设计到生产制作再到投入市场,微短剧的核心要求就是“快”,它变传统长视频的横屏观看为竖屏观看,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讲完长视频几集的故事。加速,不仅成为了各种媒介的叙事形式,也成为了现代人的行为表征。

自移动终端普及以来,刷文、刷屏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狭小的手机屏幕容纳不了太多的信息,受制于媒介的容量,信息传播的方式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吸睛的标题、加粗的金句再配以精美的排版,媒体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才能让人们分散的注意力短暂聚焦。微短剧以其小而微的体量、快而爽的节奏无形中与现代人的娱乐休闲习惯合拍,以一分钟一集、一小时一部的轻体量打发通勤等候的间隙。不论是顺应观众的观看方式还是顺应观众的思维模式,网络微短剧选择的都是以轻盈代替滞重、以平滑代替阻碍。哲学家韩炳哲在《美的救赎》中认为,数字时代下的审美体验已经发生了变化,美的突出特点之一变成了“平滑”,“通过消除否定性和所有形式的震撼与伤害,美自身变得平滑起来”。事物因平滑而让人感到舒适,因消除了对立的否定而惹人喜爱。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性”和印刷时代“经典性”的结合物,读者还能在文字的架构中体味理想与情怀的价值、接通现实世界的复杂纹理,那么网络微短剧凭借其“微”和“短”,让观众抛弃了对于深度、逻辑、意义的追求。

在“泛娱乐”文化产业链进一步走向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链内容源头的网络文学衍生出多样的视听内容品类,网络微短剧可视为其一。以短平快的形式、碎片化的内容以及浅近通俗的思维方式延续网络文学的爽感逻辑,放大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特点,进而迎合了加速时代下的大众心理需求,在平滑、轻盈的审美表征之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回应网络微短剧看似眼花缭乱实则背后空无一物的质疑?碎片化和完整性之间的缝隙如何填补?大众化、娱乐化和高质量、精品化之间是否能够达成平衡?经由视听化呈现之后,网络文学与网络微短剧之间跨越的不仅仅是媒介,更是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同属于网络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回应质疑的关键在于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以融合、开放的态度取长补短。从源头上看,网络微短剧依旧需要回归“剧”的属性,思考如何在微型的空间背景、短小的内容体量中讲出好故事;传播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流媒体平台互联共通的优势;制作上,则可以向电影、电视剧借鉴经验……新的视听门类不单是作为一种新现象出现,更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从文字到图像这种观看方式的变化为文艺创作与社会文化带来的新可能。从文学性的角度借鉴内容灵感来源,再凭借网络性的优势流行“出圈”,网络文学与网络微短剧的跨界不单是跨越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界限,更彰显出技术、资本、媒介等多重合力为网络文艺打开的多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