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七夕晒书,岁岁书香岁岁浓

吉林长春,古籍修复师在观察古籍书页破损情况。新华社发

北京市民在地坛书市挑选书籍。新华社发

湖北省宣恩县,学生在万寨乡伍家台村的茶园栈道上集体诵读经典。新华社发

编者按

今年8月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不仅有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好传说,还有着文人墨客晒书的古老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期我们走近文化学者、古籍修复师等,追溯七夕晒书习俗的起源,探寻晒书传统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新仪式

讲述人:全国妇联家庭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北京市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 李一慢

【一线讲述】

葡萄藤下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是七夕节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其实,除了寻找幸福、晒幸福,七夕节还有晒书的习俗。古人向来重视书籍的保存、收藏,也苦恼于以竹简、宣纸为材质的书籍容易长虫发霉,特别是在潮湿的雨季。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天下的《穆天子传》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初七晒书的风俗。

最近,北京持续的高温和时不时地降雨,让我家位于地下空间里的书房无比湿润,有些书的书页肉眼可见的“波澜起伏”,有些书的封面软塌塌的。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古人伏天晒书的苦衷,也理解了七月初七晒书的“天时”。

于是,我抓紧行动起来。我的“地下书房”天花板上有一扇大大的天窗,天窗下阳光照耀之处就是我的晒书地。我把《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李太白文集》等宣纸影印本脱了函套,让它们躺在太阳下“晒肚子”。

还在上高一的女儿早早为我的书房题写了书斋名——不厌斋,名字源自我们一家人都喜爱的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家曾特意安排了数次李白主题的研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智慧基因。其中一次就是去安徽宣城敬亭山,我们徜徉在“江南诗山”中,对“不厌”有了各自的理解。不厌意味着热爱,而唯有热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位终身阅读者。

热爱读书让我成为一名作者,我为各有不同的龙九子各写了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新故事;我还把带着孩子们研学古代建筑的内容创作为《会讲故事的建筑》一书,获评为优秀科普作品。因为我们读书、研学“两不厌”,我把我家的经验和收获著述成书,命名为《走向远方的家庭研学》。我们一家人自称为“读行侠”。在我心中,武侠小说中有武学高深、独来独往的侠客;在文化长河中也有像大禹、李白、苏轼、徐霞客那样“脚踏实地”行走千山万水,阅读自然、思考人生、书写情怀的“读行侠”,值得钦佩。

“游中学,学中游”的阅读、博览和游历、体验,让我们一家收获了一种崭新的亲子、交互、提升的成长过程。这个“生活即教育”的过程需要仪式感,需要持续进行。在全民阅读广受重视的新时代,我们不妨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的新仪式。阳光下的书会让书架上的书、函套里的书、大人看的书,有机会成为手中的书、全家人都读的书。

晒书让古籍更好存续

讲述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宋晶

【一线讲述】

七夕,对于我们古籍修复师来说,不只是一个关于爱情、乞巧的节日,更是一个提倡古籍保护的日子。晒书的初衷主要在于防虫防霉,偏向于古籍的预防性保护,而古籍修复工作是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古籍进行修复处理,使它恢复到更好的状态。可见,晒书和古籍修复就像是古籍保护的不同阶段,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古籍可以更长久地存续下去。

我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有9年。在和古籍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感悟到古籍的文化魅力,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古籍重现光彩,使其所承载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工作有枯燥的一面,也有令人惊喜的一面。我曾经修复过一幅古画,画作湿润之后,蓝色背景下隐约显现一些文字,但纸张干透以后,这些文字便悄然消失了。我当时整个人都“澎湃”了,感觉像穿越时空,回到了古时。正是一次次的怦然心动增加了我对保护古籍的责任感。

日常生活中,书籍保护的核心是控制温湿度。在七夕之际,我给大家“晒”出一些关于书籍保护的小窍门。首先,因为南方湿度较大,所以建议南方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将书籍拿出来通风透气,防止书籍生霉。这也正是七夕晒书习俗的原本含义。北方的朋友也不要受“晒书”字面意思的影响而将书籍放到阳台上长期暴晒,因为紫外线会加速纸张的老化。同时,也不要将书籍放在暖气片附近,因为温度过高也会加速纸张的老化。其次,尽量不要将书籍摞得太高,因为书籍最下层会被压得比较死,一旦发霉,书页容易粘连在一起,造成书籍损坏。再次,对有一些单页的古籍或者单页的大幅面作品,尽量不要折叠保存,因为长期的折叠保存会让它的折痕处产生断裂。可以选择在古籍或画作中间加纸芯卷起来放在盒子中保存,以此减少对古籍或画作的伤害。

晒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保护书籍。作为新生代古籍修复师,我立志于发挥专业优势,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古籍修复和保护中。我也乐于见到,越来越多人在七夕晒书中认识到保护古籍的重要性,加入到古籍保护的行列中。


知识在分享间传播

讲述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鹏程

【一线讲述】

自古以来,七夕节就有晒书的传统。到了现代,晒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晒书成为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北京大学,我主修计算机专业的同时选修中文系双学位,目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已经达到近千本。平日里,我经常在朋友圈里“晒书”。每每看到令人惊喜或会心的段落,我总是忍不住记录下来,附上简短的评论,既是分享又可作个人笔记,一举两得。生活里,和同学聊天时,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见闻,许多朋友一见面就问我最近又读了什么书。我还会关注豆瓣这样的读书平台,“书评”“想读”“已读”等功能架起了我和陌生书友之间的“鹊桥”,让知识在分享间传播。

在社交平台,人们晒着照片,晒着乐事。我想,晒书同样源于一种遇到美好便想分享的心情。读书的美好在于求知,晒书则是希望自己成为知识的“中间物”。个人阅读如能通过分享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善莫大哉。

2023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未名阅读之星”。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科普作家卢昌海对我影响颇深。卢昌海在《书林散笔:一位理科生的书缘与书话》一书中曾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分为“理科生读书”和“读理科书”两辑,“理科生读书”里均为文科经典,而“读理科书”部分则在欣赏罗素的《数学原理》和弗雷格的《算术》等理科原典。这也启发我,作为一名具备现代知识的理科生,除了阅读文科名著,也要学会欣赏和总结理科经典。

出于兴趣,我编写了一本大学数学课练习册《计算理论习题集》。在耗时半年的编撰中,我阅读整理了十余本国内外计算理论教材,并在写作中尝试融入自己对文字和数学的欣赏与喜爱。这本习题集目前正被北大本科计算理论导论课程的同学们使用,这样的“晒书”令我格外有成就感。

读书、晒书、分享,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晒书,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萧放

【专家点评】

七夕晒书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东汉《四民月令》已经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东晋时期此习俗仍在流行。当时的名士郝隆生性诙谐,七夕节见富有之家都在晒红红绿绿的绫罗绸缎,他便在庭院日光之下袒腹而卧。人们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没啥可晒,只好晒腹中书,聊以应俗。从此,“袒腹晒书”成为七夕佳话。其实,晒书曝衣这一古老的节俗在民间世代传承,不过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六,民谚有云“六月六,晒红绿”。当然,六月六与七月七往往是民间社会开展节会活动的时间,南方稻作区乡村的节会常以六月六为起点,到七月七结束。

目前,七夕晒书晒古籍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这样的古代节俗重回日常生活,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夕晒书晒古籍,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古俗的复兴与重建,其实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建设具有多重价值。

其一,七夕晒古籍,晒的不仅是古籍文献,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中国是文献大国,从商朝甲骨文“有典有册”开始,文字文献有三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重视经典文献的研究传承,我们祖先的精神观念、道德规训、国家治理经验、社会治理方式、文学与历史的精华,以及开物创制与日常生产生活智慧无不载于典籍。这些典籍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与自然灾难,在岁月长河的考验中传承至今,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继续前进的文化基础与巨大的文化自信。如今,我们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古籍文献展陈出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文化,体会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

其二,七夕晒书,晒的不仅是书,更是当代中国人读书爱书的热情。这些年在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下,爱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地铁、候车室、咖啡吧等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读书的场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读书就是爱智慧,读书人多了,明事理的人也会更多。充满书卷气的社会,是平和有序的社会。毋庸讳言,我国总体的阅读氛围仍有待加强,在浮躁时代沉下心来读书的习惯还在培育阶段,我们对书的感情也远不如古人。我们要利用七夕晒书的机会将读书的好风气带动起来,比如开读书会、在微信晒书单等,形成崇尚学习、热爱读书的社会氛围。

其三,七夕晒书晒古籍,晒的是传统节俗在当代绽放出的新色彩,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供新鲜案例。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研究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从今天的生活需要出发,从丰富的节日传统中寻找能够转换与化用的节日要素,为强化我们的文化根脉意识、丰富与活跃我们的生活提供源头活水。七夕晒书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它在七夕节中与乞巧习俗、牛郎织女相会传说等相比并不显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过去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没那么强烈,因此没有形成普遍性的节日氛围。今天我们进入全民阅读阶段,利用传统习俗激发全社会读书学习的热情,是传统节日习俗的重建与新生。

几年前,江西一位从事乡村旅游的人联系我,请我帮他们策划七夕活动,我提出七夕晒家谱。家谱是村落文化特色,晒家谱对于游客来说很新鲜,对于村民来说是加强交流认同的好机会,这样的内外视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合适选择。七夕晒书传统的新生,为我们激活传统节日现代价值提供了鲜活案例,期盼七夕晒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萧放,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教授)

共赴暑天曝书的书香雅集

徐雁 

【专家点评】

“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洋溢文人情趣、尽显学士素养的曝书,历来是中国古代诗人的吟咏题材之一。如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喻良能所作五言绝句,“秋阳千里晒,聊复曝吾书。自笑年来事,昏眸眩鲁鱼”,就道出了其退职还乡后,与书为伴的乐龄心境。

曝书之雅,须是“书香世代”,或至少得是一个“书香之家”。且所曝之书,也须是善本珍籍、名著经典之类,才值得“每逢佳节曝书来”。

晒书,又称曝书,是七夕的重要习俗之一。

须知年复一年,经历黄梅雨季,唯有曝书,开箱启箧,列书挂画,可借暑天正阳,除湿气,去积尘,驱蠹鱼,避鼠害。而于私家藏书而言,摆书以曝,也是主人重温所藏典籍,忆想书人书事的一个契机。

年年曝书年年会,岁岁书香岁岁浓。随着“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颇有历史内涵和文化仪式感的曝书被发掘出来,并光大于世,获得了读书人尤其是藏书爱好者的欢心。

今年暑期举办的“京津冀古旧书市集”就是一例。在市集中,有一定版本收藏价值的明、清及民国版年份旧书,以及二手性质的品类丰富的文、史、地方文献和艺术图书,民国报章杂志,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版画、年画和连环画等,均备受关注。这既说明了古书旧籍依然是多元文化时代受人喜爱和追捧的收藏品,又标示着经过岁月之网滤过的古旧书,亦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民阅读推广的内涵,是要大力培育阅读文化,让全体民众都能拥有开卷阅读的文献资源和社会便利,共享人类知识、科学和文化之益。

因此,在阅读推广的具体实践中,应坚定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三位一体”的基本策略,继续在分读者年龄、分读者人群、分书籍类别等方面下足功夫,并在“城市(乡)书房”建设、“数智导读”引领、“阅读疗愈”服务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如此,“书香中国”的愿景,才会成为未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让我们同乘促进全民阅读的东风,共赴伏天曝书这一书香雅集。

(作者:徐雁,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