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胸怀“国之大者” 以青春之笔绘就锦绣山河
——青年文学创作巡礼(之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时代同步伐,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是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和历史责任。

6年来,广大青年作家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思想向着宏大的历史敞开,把文学的理想、艺术的创造植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积极做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以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展现了新时代文学蓬勃向上、绚烂多姿的发展图景。


积极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面对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广大青年作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推出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优秀作品。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临走时用剪刀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

湖南青年作家曾散深受触动,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半条被子》。这部展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作品,与聚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军规》、记述“杂交水稻之父”故事的《时代楷模袁隆平》、刻画深山守护者和环保人士形象的《大山赤子刘真茂》等一道,生动诠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创作《半条被子》的过程中,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讲的一句话让曾散印象深刻。他说:“当年女红军送给奶奶的是半条被子,如今共产党带给人们的是幸福日子。”在沙洲村的多年采访经历,给曾散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当年沙洲村因为交通落后,贫困率较高,“正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小红经过厨师培训率先在村里开办起第一家农家乐,许多村民也都吃上了‘旅游饭’。现如今,沙洲村家家户户都实现了小康”。

曾散表示,报告文学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体,需要广大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火热的生活现场,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时代和人民。

“80后”作家朝颜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西瑞金,父亲有过8年的参军经历,儿时的朝颜时常从父辈口中听闻各类革命故事,家中大量的红色藏书更是伴随她度过少年时代。于她而言,不断向时间和历史的深处挖掘、创作红色题材作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

“红色题材创作是我无法绕开的宿命。”谈及自己的创作,朝颜如此感慨。她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作品《赣地风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该书记录了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巨大社会变革,展现了江西红土地上的“风流人物”和时代精神。书中有一章节特别引人注目,主角是红军长征路上唯一以“小脚”走完全程的女性杨厚珍。

在创作过程中,朝颜采访到杨厚珍的儿子、儿媳,还专程去杨厚珍的旧居探访,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在她看来,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历史,还在于真实记录宏大背景下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和追求。我们所塑造的形象,首先是个体的人,然后才是英雄,如此方能直抵人心,释放启发当代社会的力量”。

和朝颜一样,“90后”青年作家禹茜茜的骨子里也流淌着红色基因,她的爷爷曾跟随罗炳辉将军参加抗战。近年来,她扎根“红军摇篮、将军故里”安徽金寨,创作了以红色文物保护为主题的《橘人》、红色题材广播剧《大别山的红色收藏家》、与洪学智将军红色家书有关的《一代风范励后人》等一批红色题材作品,用脚步丈量文学的天地,不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多年前,为创作关于金刚台妇女排的作品,禹茜茜曾爬上海拔1584米的金刚台,实地感受妇女排被敌人围剿躲入红军洞时的经历。“我们从清晨爬到晚上10点,异常崎岖难行的山路让有的人跌倒,有的人瘸着腿回来。难以想象的是,妇女排的战士们还要在如此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住山洞、吃树皮、嚼草根、穿密林、卧冰霜,坚持游击战,保卫红色根据地。”快爬到山顶时,由于海拔较高,山上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山坡又异常险峻,禹茜茜突然被雪滑得直接跪在山阶上。就是这么一跪,让她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身后是女英烈为引开敌人牺牲跳崖的地方,身前是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顿时创作的意念就迸发出来,脑海中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传承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把作品写好。”


用心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图景


新时代的火热实践召唤着青年作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表现舞台。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征途上,广大青年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担负起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的使命,展现出新时代文学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随着我逐渐长大,乡土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乡村40多年的变化,我不光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作为在乡村长大的‘80后’写作者,我想把乡村这些年的变化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谈及新作《亲爱的人们》,宁夏青年作家马金莲很感慨。这部分为上下两部、共80多万字的长篇作品,刻画出乡村在改革开放中经历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化,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作家,马金莲创作《亲爱的人们》的过程却并不顺遂。为了塑造出具有血肉、个性和时代特点的乡土人物,她深入乡村、实地采访,接触到众多的人物和故事。但如何塑造出既新颖又能引起读者共鸣、超越自己以往作品的新人物,“为乡土文学大观园的图谱添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形象”,是她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过程中,她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到灵感,通过艺术化整合三五个人物原型,塑造了马一山这个多面、复杂、立体的“50后”老农民形象。马金莲坦言,尽管创作过程中会有卡顿和不足,但只要思绪短暂离开马一山,回想现实中的原型,总能让她收获新灵感。马金莲的写作姿态是体贴、心疼她笔下的人物,善良地为他们开拓,热切地期待他们幸福。正是通过马一山的故事,新时代山乡巨变中个体的丰富情感,在她的笔下徐徐展现。

“怎样让乡村的土地变得更加值得期待,让世情变得更加善良温暖,我仿佛知道却无法作答,只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寻找答案的隐秘通道,并以此期待未来。某种意义上说,我的成长、作品的成长与当时乡村发展的成长并行在一个轨迹上。”有着十余年乡村工作经历的贵州作家肖勤,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表现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上,力图通过文学表达找到一条反映现实、书写现实的路径。

生态环保题材小说《水土》讲述基层干部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乡村命运的故事,长篇小说《守卫者长诗》呈现县城平凡人用一生对正义和善良的守卫,纪实文学《迎香记》展现普通农村妇女带领村民打通隧道、修筑公路、实现乡村振兴的事迹,医疗题材小说《血液科医生》传递医患之间爱与守护的温暖……肖勤的创作题材多元、内涵丰富,但始终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丽图景。

“我的创作使命就是写出一个真实的农村,一个灵动的、鲜活的、与泥土一样富有多种生命元素的农村。”肖勤表示,要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深度融入乡村生活,更要对乡村的人和事有着深刻理解。“只有做一个灵敏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真正融入热火朝天的生活、融入冒着人间烟火气息的人民创造中,才能为自己的作品提供细腻、绵密的丝线,织就锦绣山河。”


以总体性视野描绘历史和时代精神图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年作家只有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从而更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

满族青年作家马伯庸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长篇小说《大医》,就是一部大历史观映照下人与时代关系的优秀之作。该作品也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翻开《大医》,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1910年这一时间节点,三位性格、出身和机遇各不相同的主人公方三响、姚英子和孙希轮番登场,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悉数呈现,中国近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百年前中国医疗工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责任与担当深深打动着读者。

“我有责任告诉大家,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民族安危、人民幸福一直在努力,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马伯庸透露,在创作《大医》的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医学书籍、专业论文和历史档案,力求在细节上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例如书中写到输血、使用青霉素等细节,他在挖掘历史资料后发现,“血型”这一概念到1900年医疗界才初步具备,1911年医生们才普遍接受输血与受血血型必须相同的理念。为确保小说中的医学操作和治疗手段符合那个时代的认知,如果要写1910年一位医生进行输血操作,就必须让他不先验血型就直接抽血,而且必须现场抽新鲜的血液,因为当时还没有抗凝剂。

《大医》还深入阐述了“大历史”与“小人物”的辩证关系,通过个体的成长和经历,描绘了时代的精神图谱和历史的可能性。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经历如同历史的缩影,体现了个人虚构与群体真实、故事虚构与细节真实的结合。这是马伯庸称之为“三明治式”的写作手法,即在保持时代精神、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真实的基础上,加入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大时代与个体交汇、真实与虚构交融,“90后”网络作家疯丢子的创作也具有类似特点。她受到父母言传身教,小时候读过的军事类书籍、看过的战争题材电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不自觉地影响到后来的创作。虽然她的作品不限于战争历史题材,但这是她创作中的重要主题。疯丢子通过借用网络文学多元鲜活的形式不断释放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和多变的写作风格。其两部代表作《战起1938》《百年家书》都采用穿越的方式,将现代人物置于历史背景下,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百年家书》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黎嘉骏的抗战传奇和两代人的百年传承,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不屈和百姓的奉献精神。疯丢子谈到,她在创作此类作品时,始终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通过详尽的考据将历史事件融入故事之中。比如,写这部作品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对敌我双方的战术安排作出准确描述,“虽然已通过资料了解到相关背景,但还是很难想象当时具体的情形。恰好在那时,中国作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我作为其中一员走访了平型关大捷主战场,通过现场讲解、观摩当时沙盘和真实地形,才真正了解了当年这场重要战役的来龙去脉”。

这类通过现代人的视角观察和体验历史事件的小说,被称为“围观式历史小说”,可以让叙述带有亲历的体验感和浓烈的情感色彩,而这种创作方式总让疯丢子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每年高考结束,疯丢子都会在网上收到一些学生发来的感谢信,他们都是因为看了《百年家书》而记住了很多历史考点,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就这样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化入”了大脑。

“现代读者和历史是有距离的,要想让他们进入当时的历史情景,相信我写的故事,就需要把细节做到位。”正如马伯庸所言,历史小说的创作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在总体性视野的观照下,发挥合理的想象,通过细节刻画连接现代读者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个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

新时代新征程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牢记“国之大者”,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记录时代脉动,书写时代篇章。在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青年作家的比例正在不断攀升,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广大青年将以青春之笔,不断织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锦绣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