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作家如何向土地和传统致敬? 罗伟章、凌仕江、彭家河三位四川作家这样说……

文学与故乡的关系,从来都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5月初,一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向土地和传统致敬”的作品交流会在线上发起,四川作家罗伟章、彭家河、凌仕江与青年批评家刘小波作为首批嘉宾亮相,从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听风》、凌仕江的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开始,畅谈故乡与文学的血脉渊源。

360截图20220510162834699.jpg

刘小波、罗伟章、凌仕江、彭家河(从左至右)

刘小波认为,分享的三部作品都有一个共通的主题——故乡,对于三位作家也一定有着不平凡的意义。罗伟章坦言:“故乡是生命成形的地方,也是自己出发的地方,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天然的,是埋在骨血里的。”书写故乡的人和事,一直是让罗伟章牵肠挂肚的,在他看来,文学首先是一种牵挂,然后才是别的。但文学中的故乡并非狭义的祖居的故乡,“文学故乡是文学的实验场,通过这个场域,透视更加广大的世界。”对此,凌仕江深表认同,他说:“关于故乡,我认为不仅仅是指他的出生地。在戍边人的生命历史里,往往豆蔻年华从军的地方,在后来甚至将影响他的一生,其情感分量和记忆价值将胜于他的故乡,因此我觉得我至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我的出生地四川荣县,一个是人生花季的戍边地西藏。”对凌仕江而言,他的文学创作是从一个带着“胎记”的故乡出走,在远涉另一个故乡的路径中成长。彭家河则给出了这样的感受:“不少人就是在书写故乡的过程中,成为了作家的。那一方水土不仅在物质上滋养你,而且在精神上滋养你,在给你生命的同时,还给你思考和安慰。”

在四川,以阿来为代表的作家,一直在持续对故乡的书写。罗伟章、凌仕江、彭家河等亦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没有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内里,从乡土的裂变来窥见时代的变化,他们坚持反映时代生活,记录时代风貌,表达自己的发现。罗伟章将个体与时代,比作水滴与河流。“作家在面对时代的时候,一面审视,一面捡拾。而作家本人也是时代下的一个个体,卡夫卡据此认定,作家都是弱者。这个弱者在滚滚洪流中前行、擦拭和书写,就成了作家。”凌仕江则发出诗意的感叹:“我想我应该放眼故乡之外的文化世界,有时忘记地平线,才能更自由的飞翔。”而从自我关怀到现实关怀、终极关怀是彭家河一直努力的方向。

交流会上,刘小波还提到了巴金、郭沫若、沙汀、艾芜、李劼人、周克芹、马识途等四川文学史上的大师。这些前辈也影响着后来者的书写,罗伟章、凌仕江、彭家河……无一例外。但他们认为,致敬是必须的,但创作还是得走出自己的路子,四川文学才有希望。凌仕江认为,大师们那个时代形成的巴蜀文坛风景线,至今影响着蜀地水长云短的文脉,但就他自己的个体写作而言,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罗伟章表示写作者一定要自我尊重,“所有的自由,包括所有的创造性劳动,都是在自我尊重当中完成的。”彭家河直言:“文脉的传承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没有一个作家会模仿某人一直写下去,都是博采众长,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