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的英国,有一位优秀的诗人约翰·弥尔顿,他将他的救赎思想反映到文学作品里,贯穿在他的长诗中,成为救赎主题,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成为救赎精神。
11月20日,在四川成都,有一位诗人敞开心扉,以《诗歌写作是一种自我救赎》为题,畅谈诗歌的救赎和诗歌的自我救赎。他,就是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那么,何为诗歌的救赎?诗歌写作如何做到自我救赎?我们从梁平的讲座中寻找答案。
讲座现场
梁平的讲座,是“带你破译文学密码——《青年作家》走进城市阅读美空间”系列讲座的重要一场,活动在成都百扬书院举行,吸引了众多诗歌写作者、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到场。
梁平
梁平说,当他确定以这个话题来说诗歌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种崇高感。“自我救赎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就是自我拯救。为什么写诗是自我拯救,拯救什么,怎么拯救,为什么有崇高感,有什么样的崇高感?”梁平认为,这些问题,应该从《诗经》开始,去思考和探寻。
“中国最古老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说的民歌。雅是周王朝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又分了《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缅怀祖先功业的颂词,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换一句话说,风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雅是大多数达官贵人歌舞升平的欢喜,而颂更是达官贵人祖先显赫身世的文字丰碑。”由此,新的问题摆在了梁平面前:“诗人是不是有角色,角色是不是有等级,写诗是不是划定了你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经过长时间深入的思考和创作实践,梁平这样为自己解惑:“诗歌写作其实是对内心纠结的整理和剥离,也是对内心真诚的追寻和确认,这就是自我救赎。每一个诗人都在有意无意完成这个命题。”
梁平坦言,诗歌写作是他唯一找到的自我救赎的方式。“屈原、李白、杜甫都做过贵族文人,最后是诗歌救赎和成就了屈原,诗歌救赎和成就了李白杜甫,还有太多的古代诗人被诗歌救赎。”
回头来看自己的诗歌创作,梁平在40余年的时间推出了13部诗集,始终在寻找写诗的根,寻找写诗的语言,确认自己的角色,化解生活中难以化解的隔阂和冲突,成为他自我救赎的一个坐标。
现场,梁平还分享了一部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银行家安迪蒙冤被抓进监狱判了终身监禁,他没有一个时刻甘于这样的冤屈,想方设法要冲出这个牢笼,自己拯救自己,最后越狱成功让自己重回自由世界。“这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一直埋伏在我写诗的每一个日子,我想它的重要性来自于自信,我们不管遭遇了什么不公,不管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还得继续写下去。”(图片由《青年作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