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校园文学

邱麟杰:端午旧事

端午节,于我而言,有不同的意义。

踏上归途,看见道路上陌生却又亲切的景物从眼前闪过,我卸下身体全部的重量,舒服地倚靠在座位上,呼出一声轻松地长叹。这些年,我于异乡奔波流浪,早已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兜兜转转七年,我才正式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故乡于我而言是亲切而又模糊的。它仿佛只是一个抽象的记号,坐落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每每在夜里,晚风最温柔的时候,我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急切地盼望着我回去。有时静下来,我也会问自己,那里真的属于我吗?可我只有小时候平淡而又短暂的记忆。只记得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个水坝,水坝只有一两米宽,村里的妇女们在那里洗衣服……

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也回过故乡。那天祖父突发疾病,在家人手忙脚乱中与世长辞。在祖父的遗体前,我浑身都在哆嗦。我从未想过那个自命不凡,浑身充满故事的祖父,竟以如此普通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自那以后,我仿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下定决心,若不在外闯出一番事业,若不实现祖父夙愿,绝不返乡。可如今,现实的引力让我的理想如断线的风筝般挣扎着起起落落。距第一次起返乡的念头已有七年了。可这七年我什么也没有改变。与其说是归乡,倒不如说是逃跑吧。正值端午,我也正好趁此机会祭拜祖父,也祭拜我过去的人生。

高铁的广播中播放起了端午节特别栏目。栏目中提到了屈原传承千年的文化与精神。随广播一起,我的心中也呢喃着屈原的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不禁羡慕起屈原能够永远坚守自己的理想,而自己却选择了逃避。或许屈原也和我一样,处于无尽的漂泊与流浪之中。但不同的是,我只是徒去肉身的躯壳,连灵魂也无家可归。而屈原是追求真善美的吟者。在另一方世界中,他立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闪耀出不朽的光芒与辉煌。我又有些嫉妒屈原,他能够凭借理想和抱负而名留千古。而我只能在石罅中求生,最终如野草般遗憾地平淡地离去,无法于这世上留下什么。

到站的那一刻,我紧紧地闭上了双眼,深深地呼吸着,感受着这没什么特别但又令我愉悦的空气。我仿佛已经闻到了祖母用田里野菜熬煮的菜汤与上年纪的木碗在蒸汽中残留的清香。我下定决心向前走去,期待着故乡的风将我的灵魂清洗。

走过弯弯绕绕的山路,我兴奋地环视着沿途的景象,努力地在脑中搜寻着能与之对应的记忆。可最后我只能对自己说,“或许我也曾到过这里,像孩子一样奔跑”。我不由得苦笑,在离故乡最近的地方,乡情最浓厚的时候,故乡反而变得更加模糊了。好在家门前的河没有变,河上的大坝没有变,大坝上洗衣服的人没有变。

上了小山坡,我终于找到了祖母的老屋。白色的矮墙上爬满了灰色,十几只母鸡在庭院中胡乱地嬉闹着,建了一半的篱笆与被烧毁的鸡棚,还有那个瘦小的弯腰理菜的老人的背影。熟悉的景象涌向我的脑中,灵魂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回来了!

祖母给我拆了一个她包的粽子,艾草叶,传统肉粽。但家里的粽子比外面的大了一倍还不止。揭开艾草叶的一瞬间,代表着山村传统自然的味道扑面而来。好似一段平淡的故事,没有多余的修饰与雕琢。与祖母住在一起,照顾祖母的婶婶告诉我,这粽子里的所有东西都源于自家的原材料,是外面不可能模仿得出来的。我想是的,这独一无二的粽子凝聚着家的味道,朴素而独特,简单而温柔。

得知我返乡是为了祭拜祖父,祖母坐在我身边,缓缓地讲述我小时候听过许多遍的关于祖父的故事:

年轻的祖父孤身一人去北京读书闯荡,多年后,携带着远方的世界回了山村。从此,山里的孩子便学会了歌唱,山间的果树便更加丰饶。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祖父再次起航。悠然而去,悠然而返。最终回归山村,回归故乡。

这便是祖母眼中祖父的样子,也是全村人及我眼中祖父的样子。祖父是我儿时心中的大英雄,一生都拼拼闯闯,功成而返。这也是我人生中最理想的模样,可惜我比不了祖父。我只继承了他的胆识,没有继承他的能力,而我终究一无所获。

婶婶给我备好了木杖和雨靴,还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是几年前在祖父遗物中找到的,她们不懂字,只好交给我了。我简单地看了看,是本手抄的《离骚》,其中还密密麻麻地批满了字,将书携在身上,收拾好东西后,沿着婶婶所指的路,向山深处走去。

山上的路很难走,不少的路毁了又重新开辟了出来。沿途大大小小的坟墓出现在各处地方。绕了好几个弯,我才找到了祖父的坟墓。坟墓前被清理得很干净,没有杂草与乱枝,只有祖母和婶婶清明来此时留下的香烛头和鞭炮碎片。

我摆好祭品,静静地看着眼前矮矮的坟墓。我仿佛看见了一位背着手,站在小山头上,面朝着太阳唱歌的老人。我的心随着歌声的旋律起舞,恍然间,又从天上落了下来。我的未来也能如您一样吗?我迫不及待地呼唤着,渴望着祖父给予我回答。可下一瞬,他便消失了,我隐约捕捉到了他嘴角的微笑。回过神来,我才发现,祖父的坟墓上有一句我熟悉的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赶忙找到了祖父手写的那本《离骚》,找到他对这句话的批注。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不弃”“无悔”。这难道就是祖父此生所坚守的?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吗?无悔于自己的理想吗?他的确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一生都坚守着屈原般的人生理想。我试着将祖父的形象与屈原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于是,我又看见了一位老人闭着眼吟唱。曲声时而低垂,时而轻扬。它仿佛来自大地,来自这大山深处。随木叶与溪流一起,将所到之处的所有力量汇聚,传到九天之上。

我站起身,缓缓向他走去。我尝试着开口,与他一同吟唱。我也想做洒脱而遗世独立的幽人,我也想做飘飘然羽化登仙的吟者。可我始终无法发出声音,只能僵硬地张着嘴,痛苦地回忆着过去。终于,我放声哭了出来,在这片空寂的深山之中。或许老人正含着微笑看着我,或许他已骑上仙鹤飞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我隐隐感觉到了风的温柔,将我托起,又将我轻轻放下。

也许是过了很久,但我依旧跪坐在墓前。我抹去了脸上的泪水与泥泞,端坐着捧读祖父的那本《离骚》。我的心绪仍在微风中荡漾,在书中,我知晓的祖父真正的故事:

年轻的祖父孤身一人去北京读书打拼,结识了不少朋友,也受了不少挫折。在艰难的生存中,他遗憾且毅然地离去。漂泊多年后,回了山村。在山村中,他给孩子们讲学,与山民共同建设山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又再度起航,可惜最终依然遗憾退场。晚年的祖父便在家中安心读书,农作,直到突发疾病后逝世。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于心之可惩?”我呢喃着书中的文字。原来我和祖父一样,为了不甘平凡而努力地拼搏着,原来祖父也和我一样,为了残存的希望而艰难地生存着。或许我本不应逃避的,至少,不能是现在。我站起身来,向这方矮矮的坟墓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祭拜了祖父,也祭拜了过去的自己。

回到老屋,我向祖母与婶婶道别。挥着手向她们表示感谢,并承诺来年清明一定会重返故乡来祭拜祖父。

高铁上,我拆开了一个粽子,静静地品尝着。冷却后的粽子在艾草叶上孤单地躺着,连那股清新的粽香也被封锁在这一小块地方。这跨越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沉甸甸地落在了我的手中。可它只是普通的艾草,普通的糯米和普通的花生。

倚靠在座位上,看着道路上亲切的景物向后掠过。我身后的故乡已经有了清晰的模样:我家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个水坝,水坝上有位杵着木杖,穿着雨靴的人,昂着头,轻轻吟唱……

(作者系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22(1)班学生、语花文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