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其他阅读

王觅 刘鹏波:编辑要为作家的创作保驾护航
——名刊名社扎实有效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

在扎实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过程中,编辑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刻理解、把握时代精神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更要有与作者紧密合作、共同成长的耐心与智慧。那么,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编辑应该如何介入作家的创作,为作品的完成保驾护航?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名刊名社相关负责人。

好作品的出版是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确定选题是一个难关,选好题后再去匹配合适的作者,也非常考验出版者的基本功。”谈到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大国村志》,《啄木鸟》主编杨桂峰表示,当初确定这个选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由于公安部重点扶持的对口省份是贵州,在决战脱贫攻坚阶段我们曾策划过由公安作者创作的作品,发现有一定局限,这次决定在全社会寻找作者,最终找到了作家韩生学;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山乡治理一脉相承,再加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五大抓手,于是选择从基层政权建设这个角度切入选题。”

今年3月,《大国村志》初稿完成约有10万字,《啄木鸟》编辑部对其进行了大量删减,使之变为一部6万字的中篇,发表在今年《啄木鸟》第5期上。同时,“我们也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题目作了修改,叫作《远乡》”,杨桂峰透露,书名原先取为《大国村志》,是因为《啄木鸟》此前曾发表过一部探讨人口安全问题的作品《大国养老》,两者都是聚焦社会相关问题,故而取了类似的名字。“我们和作者反复沟通,双方达成了一个较好的合作状态。目前作者正在扩写,准备完成一部十六七万字的作品,并表示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聚焦新时代东北乡村全面振兴的老藤的长篇小说《草木志》同样经历了改名这一环节。该书原名为《依依墟里烟》,老藤曾在小说创作的背景地小兴安岭一带生活,对东北的植物如数家珍,当地很多植物在他的多部长篇小说中也曾反复出现。老藤斟酌再三后,提出把当时正在修改中的《依依墟里烟》改名为《草木志》,经过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商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拿到初稿后,百花社深知后面的编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立即从《小说月报》编辑部、设计部等相关科室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草木志》项目组,作家出版社也派出资深编辑进行联合审校。”《小说月报》编辑室副主任齐红霞告诉记者,在《草木志》的创作过程中,不仅作家社和百花社领导、编辑与作者反复沟通,提出修改意见,而且为了使作品更加完善,两家出版社还联合举办《草木志》改稿会,“老藤整合专家在改稿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作品部分情节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赋予作品更加宽阔的叙事与表达空间,最终交出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书稿”。

作品不能只注重长度,要精炼有力

通过编辑与作者的反复沟通,让作品精益求精,是所有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品的必由之路。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是2023年2月加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其出版的作家李伯勇的《别人的太阳》入选了该计划。李伯勇初稿写了60万字,编辑和专家在审稿后共同给出的意见是需要再打磨。于是,作者将书稿缩减为40万字,并针对专家提出的叙事线简单和语言呈现单一化等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打磨。

写得长似乎是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普遍状况。但长就意味着厚重、意味着好吗?对此,《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审稿和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当下文学作品的篇幅越来越长。在他来看,小说并非写得越长就越好,而是应当精炼有力。“现在的小说越写越长,似乎30万字以下的长篇都不太多了。作家往往舍不得删减,很多作品都是‘细节肥大症’。”徐则臣以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时将手稿从1800页删到500页为例,鼓励作家们对自己的作品“下手狠一点”,“我读到的作品,如果都能删去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篇幅,它们的质量肯定会进一步提高,变成一部部骨骼清奇、读来舒朗的作品”。

“改稿的第一步,就是删。”徐则臣建议编辑们在与作者沟通时,既要鼓励作者放开手脚创作,也要表达删减的必要性。对于作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编辑则可以在后期协助作家处理。“一部作品中哪些内容是无效的、哪些是半有效的,作者其实心里都知道,只是觉得辛辛苦苦写出来,再删掉会舍不得。只要给作者一个字数要求,他们很清楚哪些部分可以删。”

通过培训,持续提升编辑能力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编辑的深度介入。”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安徽文艺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韩露表示,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要对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读和修改,确保作品在语言表达、逻辑结构、故事情节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还要对作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并注重与作家的沟通交流,与作家共同打磨精品力作。

《钟山》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李祥通过亲身体验谈到,编辑需要启迪作家深入探索写作素材,发挥个人创作优势,创新叙事手法,在选题策划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建议从创作之初就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与作家共同探讨创作选题,帮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调整框架、理顺逻辑、打磨细节,增强作品的主旨表达与审美品质。同时,编辑要与作者紧密协作,成为作者的顾问,深化同作者的沟通与合作,助力文字的精雕细琢、情节的去芜存精,确保作品精准传达作者的深层意涵与美学追求。

此外,编辑还可亲历作者创作现场,体验生活实感,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为作品的完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新时代对文学期刊提出了更多挑战和要求,对文学期刊编辑也有更高的期许。文学编辑不仅是文字的守望者,更是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践行者,期刊和编辑要在加强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深度连接的过程中发挥更多作用。”李祥表示。

不少受访者都认为,编辑在作品推进环节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在改稿会上的主导作用。各领域专家提出的意见如果能归结到编辑,从编辑的角度进行筛选,进一步消化提升,并将其转化为可行性修改方案,和作者去讨论,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稿方式。但也不是所有作家都适合集体改稿会的形式,对有些作者而言,编辑与作者之间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可能更有效率。

由于编辑的能力水平可能对成书质量造成影响,杨桂峰认为,有必要对骨干编辑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当下年轻编辑队伍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尽管他们学术基础扎实,但可能缺乏对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直接体验,特别是那些直接从校园步入编辑岗位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编辑,对中国当前的农村社会现实可能不够熟悉。因此,培训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农村题材作品的审稿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作者沟通,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