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为熟悉的国际友人莫过于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而另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友人——伊莎白·柯鲁克,可能熟悉的人就不够多了。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生动详尽地讲述了这位国际友人与中国、与重庆璧山小乡村的过往故事。
6月21日上午,由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市璧山区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新书分享会在重庆书城举行。作者张鉴与重庆本地文史专家、作家代表、文学爱好者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
伊莎白是谁?新书讲什么?
伊莎白·柯鲁克(中文名饶素梅),1915年,出生于成都仁济医院,父母均为加拿大传教士,从加拿大到成都后曾参与创办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伊莎白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在成都和加拿大两地生活、学习,直到她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开始了她对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后来,伊莎白和丈夫为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书之外,伊莎白又六访璧山兴隆场,在2013年和2018年分别出版两本书:《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兴隆场: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和抗拒(1940-1941)》。
鉴于伊莎白作出的贡献,她先后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十大功勋外教”以及“环球英才功勋人物”“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等称号。2019年,伊莎白获得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2023年8月,世纪老人伊莎白在北京病逝。
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由璧山本土作家张鉴历时四年完成。作品重点描写了伊莎白与璧山兴隆场的深厚情缘,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她受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邀,到达兴隆场(现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参加乡村建设实验项目的动人故事。书中还记录了伊莎白退休后又六次重回兴隆场,成立“伊·柯基金”,资助大兴镇贫困学生,关心大兴镇发展变化的各种情形。
新书生动地阐释了信仰与主人公百年人生的紧密关系,歌颂伊莎白一生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热爱与奉献,凸显出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谦和友好、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充满大爱的人性光辉。
本土文化挖掘的又一代表作
在访谈环节,作者张鉴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该书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她说,这次写作是锤炼,也是洗涤,更是提升。“写作过程中确实困难重重,但是伊莎白的精神始终鼓励着自己,这本书既是对伊莎白的致敬和怀想,更是对伊莎白大爱情怀的歌颂和传承。”
重庆多位本地作家、文艺评论家从书籍创作策划过程,书籍的思想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流探讨。
大家纷纷认为,《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报告文学,不仅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宽度,还有文学高度,思想高度,是重庆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收获。重庆市原作协主席黄济人还特别强调“作品对重庆本土文化的挖掘体现出了深度”。
分享会上,伊莎白的儿子、中国公合国际主席柯马凯也发来视频祝贺张鉴新书的出版发行。他用流利的中文深情地说:“张鉴的这本书非常用心用情,以文学的形式很好地讲述了我母亲和她最为心心念念的璧山兴隆场的故事,这是她青春的纪念碑,我相信,母亲一定会对今天大兴镇的发展与变化感到欣慰。”(文图/罗惟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