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根,乡愁是魂。在乡村振兴中,乡村越来越美,成为文字企图到达的远方。
近年来,我到过云贵川乃至全国的一些乡镇。但印象最深的是四川边陲小镇——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短时间内,因“任务”连续去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像一幅画,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色彩与美。
石屏镇是历史悠久的农业镇,距泸州市城区约170公里,距古蔺县城约50公里,距“四渡赤水”——古蔺县太平古镇十多公里。石屏镇坐落在半山坡上,曾名“石夹口”。石夹口周围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前边是陡坡和深沟,沟对面和左右皆为壁立高耸的尖山,山峰凌厉,山岩如屏,故名石屏。因地形独特,易守难攻,曾是兵家藏身之地;远离闹市,民风淳厚,看似普通的乡镇,其实并不一般。
一
2024年5月下旬,作家、散文家杨雪打电话邀请我参加古蔺县石屏镇采风活动,并让我开车到泸州高铁站接作家税清静,然后一道赶往石屏。
5月31日11点左右,我与泸州诗人游明刚两人在泸州高铁站接到税清静老师,随后同火速赶来的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家、诗人徐敛一起在泸州草草吃过中午饭,便急匆匆赶路去古蔺县石屏镇。
这是我驾车第三次奔赴石屏镇。此次,我是去参加四川作家“走进生态石屏感受山乡巨变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作家共60多人。我们要在下午3点前赶到石屏镇,因政府安排了作家给石屏学校的学生上课、捐书。车子在泸州上高速后,经贵州赤水在土城下高速,然后沿赤水河南岸公路行驶。这条公路长年遭重车频繁碾压,道路坑洼不平,稍不注意就颠簸,车子不敢提速,怕影响下午给石屏学生上课的税老师在车上小憩。汽车在古蔺县太平镇场口过桥入川后,与红色古镇太平镇擦肩而过。紧赶慢赶,我们终于在3点前到了石屏小学。
作家杨雪,石屏镇书记冯岭,原乡长、现乡贤会会长苏华利,学校校长陈鸿等早已等候在校门口,大家随即进入一个五六百平米的大教室,教室里整齐坐着几百名中小学生和20多名老师。作家的到来,让山区的孩子们既兴奋又惊奇。
5月,清风徐来。在宽敞的大教室里,面对学生们充满求知欲的目光,杨雪以“散文创作漫谈”为题,向学生们强调知识储备、散文创作角度的选择、细节和思想的重要性。结合他自己的创作经历,深入浅出,希望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善良和真诚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税清静老师讲授“三国文化”,他用提问、抽答、朗诵等形式,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其作品《梦回三国》,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和热烈反响。
杨雪的散文《川南的乡愁》等书两次获冰心散文奖。税清静是中国作协会员,其小说《大瓦山》曾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课毕,他们向石屏学校捐书数千册,学生们也趁机纷纷要求作家们签名留言。
山区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心理关爱不足。学校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作家们的价值引导是生动的励志和德育。听课后,即将中考的王珊妮说,很荣幸听到作家老师的课,老师们的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以后我要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接下来是主办单位精心安排的采风活动,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石屏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未探明的地下宝藏很多。地上自然景观和人文奇观比比皆是:10000年前的野猫洞神秘幽深;彝家“火把节”魅力四射;老工业遗址焕发绿色生态;历史上大打小斗的古战场扑朔迷离;红色经典唱响华夏,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高地。
6月1日,山雾婀娜,细雨欢欣。“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泸州办事处”,“四川省散文学会泸州分会”成立仪式在石屏镇隆重举行,省文促会、散文学会领导,作家周闻道、税清静、彭小平、徐建业、杨雪、叶怀祥等参加。
采风活动结束,石屏镇政府召开座谈会,就石屏镇发展征求作家们的建议。我暗自思索,原来石屏镇邀请作家采风有深意,好一个开门纳谏谋发展的乡镇。作家们畅所欲言,各有高见,金点子不少,对石屏镇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出肺腑之言。
二
我第一次到石屏镇是2022年3月,参加泸州市乡村振兴乡贤会(以下简称市乡贤会)在石屏镇开展的活动,那时我对石屏镇了解不多。
3月,春天来了。市乡贤会与石屏镇政府达成共建“乡村振兴乡贤示范镇”共识,我作为市乡贤会成员,随同市乡贤会领导和泸州市十多名企业家到石屏镇考察学习。市乡贤会属统战部领导,服务于“乡村振兴”,旨在发挥乡贤优势、构建资源平台,着重为乡镇招商引资、引智、引项目。
古蔺县是红军入川第一县,红色文化比比皆是,石屏镇又是古蔺红色文化的亮点。
1935年1月至3月,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与石夹口有关。在石夹口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腥风血雨时期,在惨烈的围追堵截当口,一代伟人毛泽东和战友们翻山越岭,四渡赤水,反复穿梭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当时曾借住石夹口刘宗沛家中。毛泽东以卓越军事家的谋略,运筹帷幄,带领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石屏镇在2019年成立乡贤会,会长苏利华,一个资深的老乡长,一个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他带领离退休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士70余人,肩负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石屏镇乡贤会的建立,对引资、引智、引项目、扶贫济困、振兴少数民族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有力促进了石屏镇的经济发展。
石屏镇乡贤会名誉会长、古蔺成都商会会长王永杰回乡投资3000余万元,在长龙村建起年产育肥猪10000头、能繁母猪5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并投资为村上新建和加宽公路3.5公里。2023年,王永杰再次捐款15万元,促进石屏镇民族文化发展,帮助石屏镇成功举办第五届彝族火把节;石屏乡贤会名誉会长、企业家罗强和李永杰,共同回乡投资2000余万元,在扎山村新建鑫海建材厂,年产砂石50万吨,年产值2000万元,税利8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50余人。山区老人多,罗强捐资20万元对8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慰问。长龙村人畜饮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罗强捐款15万元新建抽水站一个,解决1000余人饮水问题。
第一次到石屏,我看到了乡贤的引领,榜样的力量,他们为石屏镇的发展安上了发动机。
三
三个月后,我第二次到石屏镇,随专家团考察学习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中药材产业和绿色发展。
我出生在60年代的农村,从小感受农村的苦,农民的不容易,自打读书懂事起,就发誓要离开艰苦的农村。是的,我离开了农村,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却又想念当初的农村生活,特别是当年地道的食材。我从体制出来这些年,在经商中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更仰望“桃花源”式的美好,无限留恋那清纯的岁月。几年前,我加入一个叫“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的组织,这个团队的专家来自国内顶尖农业大学、农业科研单位,他们中有些是国家农业部门的退休官员。他们用专业和情怀,心系农村。我十分敬重他们,并向他们学习。
过去很多年,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甚至种植流通转基因食品;过量、过滥使用化学添加剂,已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 “民以食为天”呀,面对严峻现实,国家准备通过立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第二次来到石屏镇,在苏会长的安排下,我们首先考察学习磺厂如何变废为宝的。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并于2024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土地普遍污染,如何让目前的土地长出合格的农产品?
应该说,各级政府对石屏镇原磺厂厂区不惜花大代价,采取易地换土,进行绿色化、科技化改造,实质是改善土壤、改善土壤环境,实现生态发展的大手笔。以前磺厂生产时,浓烟滚黄烟,山是“黄山”,水是“黄河”,周围上十公里披“黄装”。现在政府对土地修复和环境治理后,很快就引来贵州亿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余万元,种植黑老虎(布福娜)中药材700亩。布福娜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不仅能改善石屏镇磺厂土地修复后生态环境,还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方面,让石屏镇的生态绿色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屏镇已经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如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中医农业科技的推广提供了中药材原料保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顺文,是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专家,中医农业首席科学家。他到泸州开展活动,委托我通知协调各地。他长期致力于中医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农业应用,是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叙永县、合江县聘请的科技专家。近年来他指导生产的甘蔗、荔枝、茶叶、猕猴桃、糯稻等农作物,用中药替代化学农药,绿色防控病虫害,用中药有机生物菌肥修复改良土壤,固本培元,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和抵抗力,取得较好效果。
石屏镇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接下来,董顺文博士将在石屏镇推广中医科技农业技术,我也会第四次、第五次……到石屏。
如果说第一次到石屏,是乡贤助力乡村振兴;那第二次到石屏,就是科技助力绿色发展;而第三次到石屏是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书写石屏美好生活。三上石屏,各有维度;三上石屏,别样风光。
(作者简介:明刚,男,自80年代从军开始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作品在解放军报、四川日报、四川文学、重庆日报等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百万字。曾任泸州日报记者、编辑;川南铁路主编。现任四川散文学会泸州分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泸州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泸州市作协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