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当代文坛

《当代文坛》2022年总目录

111233.jpg


名家视阈

大现代文化视域中的“后古代”及“新世纪”文学/李继凯(1)

“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张福贵(2)

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朱立元(3)

约稿信中的当代文学报刊风尚/黄发有(4)

论第二人称叙事/张闳(5)

论文学阐释的悖论/傅其林(6)


学术观察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刘川鄂(1)

冯牧的延安时代评述/贺绍俊(2)

“成长小说”:成长、反成长与逆成长——徐小斌小说的时空体简论/张志忠(3)

“演说”如何呈现——以“五四运动”照片为中心/陈平原(4)

现代诗:文本学研究的另种“设计”——元素化合论之引论/陈仲义(5)

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季进(6)


高端访谈·主持人·黄 平

文学的半径与跨界的可能——程金城教授访谈录/程金城 邱田(1)

用历史写作治愈对文学的危机感和焦虑感——陈福民教授访谈录/陈福民 霍艳(2)

文学的理想主义与学术的现实关怀——贺仲明教授访谈录/贺仲明 祁春风(3)

诗与生活——刘福春教授访谈录刘福春 李俊杰(4)

穿越于批评与史论之间——黄发有教授访谈录/黄发有 张惠娟(5)

历史与文学中的自我——王彬彬教授访谈录/王彬彬 蒋成浩(6)


文坛对话

读卢新华的新著《米勒》/陈思和(2)

关于《米勒》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对谈 /[美]卢新华 陈思和(2)


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主持人·程光炜

“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思潮的“关键词”/赵黎波(1)

“京味儿”文学的多元形态/付立松(1)

如何谈论中国网络文学起点——媒介转型及其完成/许苗苗(2)

历史缝隙处的《重逢》——对金河《重逢》及其论争的历史性考察/马杰(2)

残雪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杨柳(3)

论刘绍棠早期小说的双重文本现象——以《运河的桨声》《夏天》为例/于树军(3)

作为方法的“抒情”——美国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史策略 /陆丽霞(4)

关于《桑树坪纪事》的话剧改编 /周珉佳(4)

小说的冷落和电影、豫剧改编的经典化——《香魂女》与1990年代文学/魏华莹(5)

正题与反题的另类接续——《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的同旨共构现象/邰科祥(5)

“可见的女性”:形塑新人、妇女解放与“劳动美学”——以《李双双小传》的跨媒介改编为中心/王杰(6)

地理之变与王蒙的叙述特色/陈露(6)


“九十年代文学”再出发·主持人·张洁宇

“九十年代文学”:需要重视的一个“年代”研究/吴秀明 周诗寒(1)

1990年代背景与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历史生成/刘起林(1)

文学批评入史之沉浮及其新路径 ——以1990年代的当代文学史著为中心的考察/李心怡(1)

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些散见/张清华(2)

1990年代学院派批评的建构与意义/曹霞(2)

批评主体的嬗替与1990年代先锋批评的构型/余竹平(2)

1990年代的小说叙事转向——以陈忠实《白鹿原》为例/王俊虎 李 柔(2)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程光炜(3)

“九十年代文学”与主体意识的张扬/洪治纲(3)

王朔与“人文精神讨论”/李建周(3)

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以《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为讨论中心/唐小祥(3)

对话:胡续冬与“九十年代诗歌”/冷霜 姜涛 张洁宇 等(4)

新诗的“身份”与1990年代历史意识——以“世界诗歌”争论为起点/苏晗(4)

绝对的,抑或被掌控的:“九十年代诗歌”中的反讽/马贵(4)

先锋之《翼》:始自九十年代的“飞翔”——关于《翼》的对话/樊宇婷 周瓒(4)

重审1990年代诗歌的意识与观念 /张桃洲(5)

“长90年代”:新诗“当代”空间的确立 /辛北北(5)

意外的身体与语言“当下性”维度——重读张枣《祖母》/李海鹏(5)

从史料到文献:我所经历的1990年代/刘福春(6)

必要的“过渡”:在失落中开出花——对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微观考察/段美乔(6)

从“九十年代”出发:中国现代文献学的创立与自觉/周文(6)


发现经典·主持人·张学昕

《红楼梦》传统、生活史诗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罗伟章《谁在敲门》简论/李云雷(1)

论罗伟章的小说创作——从《声音史》到《寂静史》/张学昕 于恬(1)

致广大而尽精微——罗伟章《谁在敲门》之多重内涵分析/张宗刚 李美皆(1)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及调试——罗伟章小说论/房广莹(1)

城市传记何以可能?——以叶兆言《南京传》为例/何平(2)

历史深描下的南京传奇——评叶兆言的长篇小说《刻骨铭心》/苑博 叶立文(2)

旧时秦淮的“韵”与“情”——叶兆言历史小说的古典意味/武兆雨(2)

永远的先锋与被折叠的时间/项静(3)

她是谁——漫谈孙甘露小说的女性形象/相宜(3)

论孙甘露小说的叙事策略/朴竣麟(3)

人文精神的当代取径——论冯骥才《艺术家们》兼及其他/曾攀(4)

谁是艺术家——冯骥才《艺术家们》阅读札记 /徐晓杰(4)

类方志、写人学与“小说”观念 /周保欣  沈晨薇(4)

记忆之场:冯骥才的“津门”文化书写/孙国亮  张燕姿(4)

文学叙事的“辩证法”——范小青创作论/梁海(5)

后真相时代的“可能世界”叙事——范小青21世纪小说的一种趋向考察/沈杏培(5)

“错位”的叙事——范小青短篇小说的一种形态/金学丽(5)

身份、记忆与流动的生活——以《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灭籍记》为中心/韩松刚(5)

刘震云:从《一句顶一万句》到《一日三秋》/孙郁(6)

走向世俗的知识分子——谈刘震云《一地鸡毛》《手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苏桂宁(6)

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兴起/韩文淑 张丛皞(6)

刘震云小说对“世俗”世界的考掘/张博实(6)


青年批评·主持人:丛治辰

“后文学”时代网络文艺的辩证批评——兼评《从后文学到新人文》/陈琰娇(1)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他律”法则——从《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的消费主义论述谈起/刘月悦(1)

拥抱变化——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的实践途径/刘大先(1)

《引路人》中“科幻”的效用、限度与可能性/樊迎春(2)

从最后一块石头说起——评李宏伟《引路人》/乔梦桢(2)

现实·人眼·豁免权 ——回应两篇文章或《引路人》漫想/李宏伟(2)

“一枫式幽默”、巧合,以及小说里的道德热情——关于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的阅读笔记/徐刚(3)

广阔现实的内在撕裂——从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困境/谭雪晴(3)

《漂洋过海来送你》的创作得失/石一枫(3)

《我的二本学生》中的家庭史、“关系”资本和非虚构文学经济/胡行舟(4)

抒情重构空间:非虚构文学的策略与限度——论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何瑛(4)

一个老实人的有限书写——对胡行舟、何瑛的一些回应/黄灯(4)

跨越“冻土观测段”——论董夏青青的创作兼及“体验生活”的书写姿态问题/马晓炎(5)

董夏青青的“在场”写作与“空间”叙事/贺江(5)

原初的故事/董夏青青(5)

蛙眼的蜃景与虚构的疆域——论林棹《潮汐图》的历史虚构及其边界/王思远(6)

叙事风格的跳频与错位——论林棹《潮汐图》的创意与执意/张斯琦(6)

讲古、听古、驳古/林棹(6)


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主持人·王本朝

我们这一代的任务: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王本朝(2)

民族形式的战时内涵——关于延安时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孟繁华(2)

《走向未来》丛书与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徐 勇 王冰冰(2)

“文艺复兴”与现代白话文观念的确立/李杰(2)

“动态思想”视野下的鲁迅/贺仲明(5)

文学史的“经典时刻”与“日常状态”,“早期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金理(5)

在传统文学资源中掘进——21世纪小说与《诗经》的对话/曾利君(5)


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主持人·李怡

地方路径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王晓晨 王卫平(2)

“地方路径”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视野/乔敏 [中国香港]刘剑梅(2)

巴金:庭院里的《激流三部曲》/[澳大利亚]郑怡(2)


现象透视

论21世纪乡村小说的历史书写/颜敏 廖志华(1)

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自觉/林琳(1)

文学前沿寻踪:现实主义的“先锋”转向——“文学桂军”叙事模式论/肖庆国(1)

文学陕军民间叙事检视:成就、局限与前景/王玉珠(1)

“现代性”的体认、指向与矛盾——也论“被压抑的现代性”/任杰(1)

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论后文学时代文学史书写之新变/[日]千叶万希子(1)

金庸小说美学的二元对屹特征/于文夫(3)

社会理想、文学生活与人生实践——对三位陕西作家文艺创作的思想史考察/裴亚琴(3)

“十七年”儿童文学中的劳动教育/肖云(3)

方法与观念之争——重读《美的历程》的思考/李立 向宝云(3)

从边缘书写到区域书写——论地域文学的当代叙述转换/王婧娴 苑宇轩(4)

从《寻金记》看阿来叙事的丰富性与转捩/张译丹(4)

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林芳毅(4)

在城市与乡土之间——“城乡文学”写作的新趋向/韩春燕 顾吾玥(5)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的演进/赵普光 石珠林(5)

近年来中国河流小说创作态势观察/蒋林欣(5)

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叙事风格及其青年文化症候观察——以“九州”系列奇幻小说为讨论对象/孙金燕(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过时”“分段”与“经典建构”/刘勇 陈蓉玥(6)

十七年文学到改革文学中农民形象人物间的关系配置及文化内涵/孙胜杰(6)

“被建构”的女性书写——以“红罂粟”丛书为例/薛晓霞(6)

人工智能艺术的历史生成与“参与”美学/孙婧(6)


海外传播

王蒙在德国的译介史述与接受研究/张帆 高鸽(1)

当代中国文学德译出版的机制导向/顾文艳(1)

跨文化传播中的余华写作/李春雨(3)

张炜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研究与启示/李静 张丽(3)

女性族裔观者视角下的边缘阅读——论汉学家周蕾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研究/宋奇论(3)


女性写作研究

停滞、日常与逃离——“新女性写作”的三个关键词/袁瑛(2)

萧红散文的自我形象建构——以初版《商市街》为例/彭依伊(2)

在山与城的边缘游走和寻找——阿微木依萝非虚构写作中的女性形象构建/祁丽岩(2)


海外文论

茵加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置疑/苏宏斌(4)

基于文学触感的物性显现——兼论文学对于“回到事物本身”的落实/贾玮(4)

从舍勒的“持续去象征化”论“文学经验”/严金东(4)

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实践维度/宋聪聪(4)

再谈“文学性”——以克罗齐美学为参照/范玲(4)


影视文学研究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文化担当——以近年真人真事改编电视剧为例/王晖 师仪(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演绎——以《人世间》改编为中心/骆平(5)

商业电影激发观众审美愉悦的新思路——以电影《扬名立万》为例/吴昊 秦宗鹏(5)

21世纪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视觉符码与仪式呈现/陈世鑫(5)


网络文学专辑

建构网络小说的类型学批评/张永禄(6)

从“文学+网络”到“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辨析/唐伟(6)

网络小说家的修为/周志雄(6)

诗歌理论与批评

病的影与夜的灯:“反抗绝望”的方法——评何向阳诗集《刹那》/马思钰(3)

“鸟鸣和汉语当药”——哨兵的救赎诗学/向浩源(3)

汉语新诗中的“叙事”考辨/杨碧薇(3)

从诗歌地理学的角度看西部诗歌的建构/吴思敬(6)

2021年中国新诗之一瞥/谭五昌(6)

“唤醒”与“复活”:读张执浩诗集《万古烧》/刘云峰(6)


评论阐释

王蒙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及其前瞻性/李骞(1)

精神邀约与诗性美学——龚学敏《濒临》的日常意义与档案价值/张德明(1)

万玛才旦小说作品的张力、荒诞与哲思/刘茉琳(1)

“梁庄系列”中非虚构写作的乡土叙事策略/田频 周晓艳(1)

论徐迟“十七年”创作中的科学转向/李铮(2)

从“战争书写”到“人民书写”:抗战时期大后方小说主题的变化和发展——以《抗战文艺》为例/何瑶(2)

跨界书写:通向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论周励《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袁勇麟(2)

夏商小说的戏剧性/张灵(2)

21世纪重庆“城市空间”电影的美学嬗变/尹葰嫣 虞  吉(2)

论《有生》的地方建构/李安昆(3)

论“文学之真”——读侯志明散文集《少点精致的俗相》/李璐(3)

重拾破碎时代的生命记忆——弋舟小说的精神叙事/荀羽琨(3)

“一野固奇,逐朵又妙”——阿成短篇小说试论/贺嘉钰(3)

阿成短篇小说东北书写的三个维度/丁淑梅 周威(3)

明净与压抑——论王尧小说《民谣》的汉语诗学/文贵良(4)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论李敬泽作品中的历史书写/王奕涵(4)

现代生活图景的戏剧化呈现——论陈彦小说的叙事艺术/冯涛(4)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朱厚刚(4)

后信息时代的传统回归与人文意义重建 ——以《灰衣简史》为例/詹玲(4)

志人志怪、文本杂糅以及文化地理学的考察——贾平凹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的来龙去脉/胡少山 王春林(4)

传与文学的统一:《晏阳初》的文体创新及其实现途径/邹茜 邹建军(4)

“写一切”的雄心及其实现方式——于坚散文论/谢有顺 冯娜(5)

“七层宝塔”与“蛇蜕”:朱辉短篇小说论 / 牛煜(5)

经验与记忆:《在群山之间》与非虚构写作的情感逻辑/ 赵坤(5)

新时代非虚构国家叙事的审美之维——以何建明的创作为视点/丁晓原(6)

“新人”变奏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布礼》人物形象读解/何向阳(6)

存在与尊严——麦家小说人物形象再探/王敏(6)

论路内的工厂书写与青春叙事——以《追随三部曲》《十七岁的轻骑兵》为例/李昌俊(6)

禁地与飞地:生命的时间结构——读储福金长篇小说《直溪》/李祥(6)


会议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综述/袁洪权 张力方(1)

“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暨四川领军作家研究”会议综述/王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