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其他文学奖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沪颁奖
“文学、大地与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学术论坛同日举行

4月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出席活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倪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新雨、中文系主任文贵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全之、张先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以及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对获得本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祝贺,对上海方面提供的支持与协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谈到,本次评奖是在广泛推荐、反复甄选的基础上,经由评委会严肃认真的研究讨论评选出来的,在评选过程中,前辈学者们怀着对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的负责态度,怀着对年轻一代学人的深切关爱,尽心尽力完成了评审工作。正因为如此,历经多年发展,唐奖已经在学术界有力确立了良好的信誉,成为对获奖者而言非常珍贵的、饱含肯定和期许的重要荣誉。希望获奖者们再接再厉,推出更多优秀学术成果,助力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攀登新的高峰。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活动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致辞

阚宁辉在致辞中谈到,从第十一届开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落户上海,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更主动、更深入地关注国内文学研究动态、推荐拔尖研究人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唐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缅怀他为中国文学研究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以此鼓励有才学、有智识、有热情的青年学者,褒奖他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其中许多人已经脱颖而出,成长为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在以实际行动回应前辈学者,以非凡的想象力,接续和更新前辈们的探索与创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全力以赴,持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拓展空间,支持青年学者深入开展新时代文学研究,为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出版的长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致辞

吴俊作为评委代表致辞。他谈到,唐弢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多年,唐奖选择落户上海,以上海为基点,传承和弘扬前辈学人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以评委身份参与其中,倍感荣幸。唐奖自设立以来,已持续颁发十三届,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我们的青年学者,在高校等体制里面还是一种文学研究的传统生产力的话,那么经由唐奖的评选,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宣读获奖名单及授奖词

李宏伟代表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委员会宣读获奖名单及授奖词。徐刚的《“本真性”写作与“自我”的诞生——重读刘震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王秀涛的《知识建国: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出版物的考察》、白惠元的《向心地理: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曾攀的《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论新南方写作兼及文学的地方路径》、李哲的《从“立人”到“吃人”:鲁迅与新文学伦理意志的发生》5篇文章获此殊荣。

李敬泽、孙甘露与获奖者合影

活动现场,李敬泽、孙甘露为徐刚颁奖,吕新雨、阚宁辉为王秀涛颁奖,郜元宝、马文运为白惠元颁奖,文贵良、倪伟为曾攀颁奖,张全之、毕胜为李哲颁奖。

白惠元发表获奖感言

白惠元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他谈到,自己一直在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转化问题,此前是古典文学人物形象的当代再现,这次则是古典空间形象的当代重写。获奖文章着重讨论了新世纪中国故宫形象再现的五个维度,并提出“向心地理”的概念,探究其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丰富驳杂的文字与影像材料彼此缠绕,不断拓展着他的认知边界,跨媒介、跨地域、跨学科的艰难尝试,让他感到犹疑,但选择当代文学作为学术志业的初心,坚定了他前进的步伐。“在写作这篇论文的岁月里,我真正感受到了回归母体的亲切。对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当然是对象,是‘庖丁解牛’的宾语,但我想说,文学也是状语,是用文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是用文学塑造的情感结构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联。惟其如此,文学研究才能真正抵达庄子笔下‘游刃有余’的美感体验”。在他看来,理想中的文学研究应该兼具想象力和可读性,“它带着研究者本真的口音、语气与修辞,通往一种身体在场的剧场效果,它能够击穿‘第四堵墙’,给新时代的观众带来深切的情动体验”。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奖杯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文学、大地与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主题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李敬泽在主持时表示,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们应当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自觉承担责任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召唤,以乡村为方法,去观照当代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在宏大叙事下的生动细节,透过表象去触及时代和社会的核心。同时他谈到,面对日新月异的乡村图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沿用传统的理论范式,而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构建起既能准确反映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又能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体系,进而为解读和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与会者认为,文学是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扇重要窗口,应当以其独特的力量,忠实记录并深刻诠释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历程。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捕捉,写作者们要深入山乡,亲身体验和观察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变迁,了解并记录山乡巨变过程中涌现的新现象、新故事、新人物,更要深切关注乡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文字来引发读者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等话题的深层思考,推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解决,为新时代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为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纪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文学馆特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鼓励青年学者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唐奖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本次颁奖及“文学批评新力量”系列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作协年度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者、评论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附: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徐刚的《“本真性”写作与“自我”的诞生——重读刘震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对刘震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展开分析,锚定作家成长转折以及本真性绽放、自我诞生的文学时刻。通过重新发现和揭示一个典型案例,勾勒作家捕捉“时代”与“世界”的路径,从而抵达对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把握。论文切中肯綮,富有学理深度。

王秀涛的《知识建国: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出版物的考察》融通当代文学史料学、思想史、文学史等视域与方法,从当代文艺方向确立的角度,精辟摘选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书籍出版与传播等方面的史料,展示其参与构建人民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生产过程,揭示了当代知识秩序以及知识生产的特有方式。

白惠元的《向心地理: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总揽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以故宫为地理中心想象世界的多种文化实践,对故宫形象的五个面向及其文化构造做出总体性、鸟瞰式的分析,视野开阔,引证广博,使文化研究的方法获得了新的在地性与时代性。

曾攀的《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论新南方写作兼及文学的地方路径》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阐释“新南方写作”的经验与新变,揭示出中国新时代文学中地方性叙事的新探索与新形态,强调其既突破单一的地方性路径,又以广阔的界域书写建构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理论前瞻性。

李哲的《从“立人”到“吃人”:鲁迅与新文学伦理意志的发生》在鲁迅研究中独辟蹊径,旧题新作,从“立人”和“吃人”的正反关系出发,阐释了鲁迅弃置以“复古”为核心的民族革命立场,更换人类学知识,瓦解了晚清生发的“诗性野蛮”图景,由此引申并论述新文学伦理意志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