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八篇评论员文章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骆驼 时间:2021-12-20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作出决定,体现了我省对学习党史、运用党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见解。正确党史观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既不因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因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从而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凝聚共识,团结一致,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无论是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还是感悟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使命担当,从正确党史观出发,我们才能在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中,更好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继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

四川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基因的热土,在党的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留下了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的红色资源,是深刻感悟百年党史的生动教材和现实课堂。此次省委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决定》,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依据,结合发掘利用四川丰富的红色资源,找准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与四川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运用我省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性落到实处。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定历史自信,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高度自觉自信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可以说,“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就要把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坚定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中华“复兴”号巨轮就有掌舵者,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爬坡上坎的四川,必然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化拓展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坚守理想信念。要强化政治建设,常态化开展“两个维护”教育和经常性政治体检,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自觉,始终不渝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确保四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增强行动自觉,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始终明晰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目标迈进。



实干担当 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本领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必须鲜明实干担当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意志和本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性质宗旨和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实干担当铭记于心、融入血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长征,前进道路上绝不会一马平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中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实现转型发展,在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及在以坚强韧劲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等等,都是对我们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是不是敢于担当和斗争,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只有保持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勇气和毅力,才能闯关夺隘、赢得胜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扛起担当责任、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必须突出力行导向。紧紧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紧密结合我省正在做的事情,扛起担当责任、增强斗争本领、推动事业发展,在新的赶考路上敢于斗争、奋发有为、勇往直前。立足学史力行再出发,重实干、务实功、办实事、求实效,认真履职尽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让我们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勇于自我革命筑牢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政治保证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党之所以能不断战胜风险挑战、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的重要原因。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对于筑牢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这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惩贪治腐、刷新吏治,全省政治生态持续发生可喜变化。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认识到党的建设方面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顽瘴痼疾作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筑牢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四川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征程,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更加需要自我革命,更好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立足当下,我们要着眼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把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坚决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切因素,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锲而不舍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始终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深化政治巡视巡察,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面对新征程,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继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我们要不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自我革命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风雨无阻向前进。



深刻认识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一地三区”发展定位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着眼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深刻认识“一地三区”的发展定位,有助于我们把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成为引领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深刻重塑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蕴含着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机遇。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是四川围绕“双碳”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要、政策有支撑、四川有条件,事关国之大者,也是省之要者。科学确立“一地三区”的发展定位,源于四川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自然生态本底良好,清洁能源资源富集,正加快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可谓得天独厚。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积极抓抢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四川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一地三区”的发展定位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对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旨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旨在通过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培育若干区域增长极,更好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旨在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旨在发挥我省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作出示范。打造好“一地三区”,用足、用好、用活优势,将为四川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能级。

定位确立方向,目标汇聚力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2025年、2030年、2035年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分别提出发展目标,有效衔接了“十四五”发展、实现碳达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阶段,有利于把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接续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在此框架下,对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消费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既有总量增长要求,也有结构优化要求,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必将支撑我省在相关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刻认识发展定位,勇担新的时代使命。建设“一地三区”,我们要坚持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相结合,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着力打造在全国大局中有影响力、对四川发展有支撑力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攥指成拳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名片”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开五指,不如紧握一拳。集中资源、攥指成拳,把我省清洁能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才能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好贡献四川力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巩固、放大和转化清洁能源优势,提出打造几张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拿得出、叫得响的产业新“名片”,对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指明重点方向。

“绿色低碳”是一种发展方式,意味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优势”强调的是四川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主要指我省具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且能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产业。打造新“名片”,就应该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这一着力方向,将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着力重点聚焦到清洁能源相关领域,围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作出积极布局。

清洁能源是“双碳”背景下推动我省产业发展的最大强项和基本依托。我省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具备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加快提升稳定保供、协同互补和自我调节能力。要在科学有序开发水电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风光资源开发,前瞻布局多类型清洁能源,立足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规划建设燃气发电项目,充分发挥调峰补能作用,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清洁能源支撑产业主要服务清洁能源生产、输配和供应,离开这一支撑,清洁能源产能难上规模,供需两侧也会脱节。四川晶硅产业规模、材料设备、技术工艺、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支撑清洁能源的生产,重点在于立足这些优势,发展晶硅光伏和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把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柱,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与此同时,构建多元协同储能体系、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支撑清洁能源的输配和供应。

立足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我省提出将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钒钛等清洁能源应用产业。这是实现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和价值放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锂电材料、动力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配套,我省矿石锂资源储量高、锂电产业链条齐全。当前,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已势不可挡,积极抢占产业发展“风口”,要大力发展锂电材料和动力电池产业,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水平。数据是新的重要生产要素,钒钛是稀缺的战略资源,要以优化产业用能结构为重点,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还必须对清洁能源应用产业有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能耗高不等同于碳排放高,如使用清洁能源的晶硅光伏等产业,就是典型的“小能源”换“大能源”产业。这些产业,有的具有国家战略属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有的能够发挥乘数效应,可以生产更多清洁能源,显著提升减排降碳能力。在节约能源资源的前提下,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能级。



两条路径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推动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通过创新发展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又要着眼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支撑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是推动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两条根本路径。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鲜明特点,大规模开发和市场应用有赖于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有基础、有责任乘势而上。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形成集群和规模,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力。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提高配套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区域产业发展韧性。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挤压,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下,必须更加注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过去十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光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四川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产业整体创新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存在原创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实现创新发展,要以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为引领,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加快形成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抓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条腿”走路,对国家层面和其他地方已经成熟或正在攻关的环节,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产业发展亟需、具备一定基础、确需自主攻克的技术难题,既要避免重复投入,又要集中优势力量攻坚突破。

四川清洁能源资源集中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水风光资源主要分布在攀西和川西北地区,天然气(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川中、川东北、川南等区域。全省多地清洁能源支撑和应用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也初步形成,并具备进一步集聚壮大的良好基础。实现集聚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区域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向具有发展基础和较大潜力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加快集聚成势。其他地区也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找准定位、错位发展,既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也不能观望懈怠、无所作为。

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两条路径,强化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推动重点区域集中布局、特色园区集约发展、优势企业集聚壮大,我们才能促进清洁能源生产、支撑和应用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营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川观新闻评论员

产业发展离不开适应发展需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不断深化市场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强化要素保障、健全领导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才能更好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是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条根本路径。发展环境一流,要素才更容易汇聚,产业才更容易集聚,发展才更有韧性,有利于统筹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市场体系,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的资源管理涉及多个层级,开发投资主体较多,利益关系多元,尤其需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着力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应着重抓好具有牵引性作用的改革。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突出市场化导向,健全更加符合节能降碳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市场化消纳。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改革,旨在推动开发主体与资源所在地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发展、惠及当地群众相统一。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改革是国家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以市场化方式优化用能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不能搞封闭的自我循环,必须大力提高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为产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既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与重庆合作,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又要加强与周边省份长期能源战略合作,协同提高区域能源保障能力。要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当前国际贸易正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我们要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我省清洁能源优势,推动建设国家绿色外贸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外贸,着力塑造对外合作竞争新优势。

说千道万不如真干实干。要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干事环境,让各级领导干部思路上转型、行动上见效。省级层面推进“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联系机制效果很好,应当继续用好,加强工作统筹和力量整合,协同抓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考核是指挥棒,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是我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主动选择,是更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的现实需要。不断拿出改革的办法、拓宽合作的路径、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