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抗疫·救灾作品选|星星诗刊公众号:“9.5”泸定抗震救灾诗选之九
来源: 星星诗刊公众号 编辑:梁曌 时间:2022-09-16

用血肉之躯筑起灾区桥梁(组诗)

〇刘宗银

 

肩臂筑桥梁

 

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救援

泥土松动的半山腰上

他们那双铁肩

挑起的是人命关天的重担

救灾队员们一步一滑

抬着震中身受重伤的村民

与坐在轮椅上的高龄老人

 

前面,探路队员脚踏上去

松动的泥土直往下滑

死亡,横在救护队面前

 

没有路,过不去

大家闪现一个念头

路,我们筑

救灾队员呼拉拉地趴在陡坡上

用双腿作天梯

双肩当桥梁

以结实的双臂筑成路桥

 

受重伤的村民、老人获救了

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

救援队员的身躯上

红肿的血肉

写着满腔大爱与无限忠诚

 

生死面前扛起的大旗是职责

 

这是对履职尽责的检验

这是对党团员的严峻考验

这是对真假英雄的识别

老天突然出下一个巨大的课题

要大家去填写答案

 

泸定湾东水电站工区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不同的人

写着不同的人生题案

 

有的人,还没答题

生命的灯已经熄灭

有的人,身影一缩一闪

掩卷而离

工作人员罗勇的答卷

灾情面前

眼前升起一个硕大的红色信号弹

刺得心尖流血

尽快开闸放水

确保电站下游群众生命安全

 

山上的乱石在飞

去电站大坝的道路被毁

他攀岩爬坡往上突围

滚落的土石打在他的身上

站起来又往上爬

终于把几十米高的险坡踩在脚下

 

河道大坝上

他奋力拉开一号二号闸门

随后,又与同事断掉发动机大闸

 

他以优秀的职责答卷

换来几百村民的安宁幸福

在茫茫大山里

他用一颗跳动的红心

忍饥受饿

书写着三天三夜胜利逃亡的奇迹

 

血染的风骨

 

那个武警战士的身躯

似钢打铁铸

在泸定地震的救灾中

凭着20出头的血气方刚

一路小跑

不时发起勇猛冲锋

在笔直的山崖上攀登

有着山羊不凡的惊人动作

 

一部机器长时间运转

也要放松一下喘息

可他在废墟中救人

搬抬救灾物资

一股钢铁侠精神

骨缝子充满精气神

但人啊

总是一副血肉躯体

他,累倒在阵地

说是低血糖反应

准确地讲

是连续五六个小时超强付出

 

他小憩了一会

喝了几口水

就像一台能源车

满满地补足了电能

一转身又投入血与火的战斗行列

 

他那生龙活虎的背影

在灾区的上空

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

那彩虹

是伟大军人带血的风骨

 

让孤岛村民不孤独

 

巨大的飞石岩土

伴随漫天尘埃

轰隆隆从山上倾泻而下

 

泸定磨子沟村和青冈坪村

房屋倒塌

交通被泥石流截断

几十户村民困在孤岛

生活物资送不进去

 

危急之中

一支闪亮天空的橄榄绿

他们挽起袖子

自告奋勇站出来

要啃这块硬骨头

这支队伍能攻善守

长年累月在风雪高原战斗

在维护群众利益面前

是一支利箭

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此时此刻

百名官兵心中燃起一团熊熊的火

奔涌的热血

洒进一堆堆泥土乱石

一群钢打铁铸的年轻汉子

将救灾物资背的背,扛的扛

挑的挑,抬的抬

大石头挡道,搬开

没有路,用双双铁脚开辟

他们将军人坚强的钢铁意志

写入一道道险区

刻入一段段泥石流

 

几十顶帐篷,盖起一排排新房

千斤米面、牛奶、饮用水

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作者简介:刘宗银,军事记者、军旅作家、诗人,武警大校军衔。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

 

 

路在何方(外一首)

——泸定九·五地震素描之一

〇刘 滨

 

大山疯了

掀门砸窗踹房顶

一口咬断出村的路

 

瘫痪受伤的老爹呵,挺住

为您质朴的生命护航

烈焰般的橘红色队伍

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

 

两根竹竿绑定轮椅

上肩!橘红色的臂膀

把泰山压在肩头

把庄严使命背负

 

哦,路断了

险情是无声的命令

张张宽厚的橘红色脊背

瞬间在悬崖边匍匐

踩吧!

请轮椅稳稳上路

橘红色的脊背

时刻准备为灾难中的祖国

撑起坦途

 

夜呵,很静,很静

连根拔起的树

叶片上浸出温热的泪珠……

 

泸定的桥

一一泸定九·五地震素描之二

 

青山被野蛮撕裂

风都来不及尖叫

滚滚巨石砸痛小河

浊流悲愤地咆哮

荒漠呑食了山乡的路

村寨成“孤岛”

 

小河呵,别哭,别闹

灾情中还有多少乡亲父老

你是山乡的好帮手

两根圆木搭座桥

 

啊,救援的大部队开过来了

橘红色头盔

绿色军帽

雪白长挂

鲜红袖标

亲情拥挤河岸窄

望眼欲穿念“孤岛”

 

村里乡亲盼干粮

背篼里

进嘴貨装得比人高

伤员要往医院送

担架上

前帮后扶脚跟站稳手抓牢

川流不息救亲人

赴汤蹈火同步调

 

决战关头抢先机

“孤岛”尤是“桥头堡”

两根圆木肩并肩

胜似当年“泸定桥”

 

作者简介:刘滨,诗人。曾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编审。

 

 

他们中有我带过的兵

〇凡 夫

 

甘孜,“9·5”那一摇

摇痛了高原的神经

山外警报,驰援队伍火速赶往

百里,千里,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与时间赛跑,用绳索与血汗

架起飞夺生命之桥

以子弟兵的无畏,在险关隘道

定格一幅抗震救灾的深山逆行

 

泸定磨西镇,磨子沟和菜阳村

在滚石、滑坡、阻路中施救

共转移321户人家,2000多受灾群众

石棉王岗坪乡,撒拉池沟村

从隧洞抢救出120多人

洪福乐、胡笑可、张耀、范小辉

这些闪亮的名字

刻在了藏、汉、彝受困群众的心里

感恩的泪花在眼里闪动

 

从滚石下,余震里,残垣断壁中

究竟夺回和转移多少生命

高海拔的山和大渡河的水

见证了他们舍身忘死的身影

 

这些最可爱的人

是我笔端的橄榄绿

他们中有我带过的兵

甘孜机动二支队、雅安支队的武警官兵

他们无畏生死  感天动地

 

作者简介:凡夫,本名谢兴俗,大巴山人。武警雅安支队原政委。

 

 

天全县一个乡村“9·5”泸定地震捐献点速写

〇何 文

 

一个废旧的方便面纸箱

贴上写着“地震捐献箱”的红纸

变成爱的收集站

 

还没等小喇叭发出倡议

小学生就投进了自己的零用钱

那个裤脚上粘着泥土的青年

捐出的钱币上还有汗水的气息

 

一位老奶奶,从并不丰裕的养老金中

掏出一份慈爱。听说有年轻的遇难者

比她孙子还小,突然双眼一红

她迅速转过白发苍苍的头,怕悲伤落入箱中

已不灵便的手再次伸入怀里

摸索着往外掏

恨不得将已算长寿的年纪全部捐出

 

统计工作是最难做的

汇总表可以剩下空白

面对灾难,心怀大爱的人

绝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作者简介:何文,四川省天全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星星》《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字若干。出版诗集《血液里的火》。

 

 

最柔软的路

——致敬“9·5”地震中奋战在一线的消防救援人员

〇李天锦     

 

该是什么样子?

雪白一朵挨着一朵

鲜红一寸接着一寸

 

最柔软的路

手臂一只撑着一只

以肩为路面

用身作路基

铺成的橘红色的路

 

心与心相连

山崩了,他就是山

路垮了,他就是路

 

最柔软的路

铺在生与死的边缘

驱散恐惧,托起

震后撕裂的天空

 

最柔软的路

铺在金秋

铺在2022年

石棉、泸定,大渡河畔的九月

 

如果岁月有痕

时光缝隙中

一定有一抹橘色的红

永远镌刻

 

作者简介:李天锦,现居四川石棉。

 

 

歌唱秋天最美三色(组诗)